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广元:勇做新农人 这位村妇蛮拼的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17-09-13

001.jpg

资料图片

    四川农村日报 特约通讯员 郭桂花
    “只要大家都能鼓起钱袋子,再辛苦也值!”在近日举办的广元市利州区首届十大魅力女性颁奖盛典上,被评为区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的白朝乡魏子村村民范桂玲掏心窝子地说。
    “范桂玲,蛮拼的!”白朝乡的村民们这样称赞。她也是这样做的。这一做,她熬更守夜,堪比“持久战”;这一做,她让穷山沟变成了“金窝窝”,184户村民种上了“致富菇”,年人均增收4000余元……
    屡败屡战,她和食用菌较上了劲
    采摘,分装,记账,叮嘱附近务工人员提前安排好家务……每当魏子村食用菌大棚出菇,39岁的范桂玲就格外忙。
    “现在忙点有收成,不像以前白忙活。”9月7日,中午歇工的范桂玲感慨地向笔者聊起了自己的创业史。
    她说,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一下子把家震得支离破碎,丈夫的矿业公司几乎血本无归,一家老小只能蜗居在过渡棚里。女儿要学费,房屋需重建,一家老小要吃饭……想到一揽子的事,她欲哭无泪。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她决定凭着白朝乡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没资金,她想办法贷款。没技术,她让懂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丈夫全程指导。没钱请工人,她就发动全家人伐木、粉料、制种、装袋。困了睡大棚里,饿了泡方便面。夫妻俩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试种的1万袋香菇喜获丰收。
    初战告捷。2009年,丈夫不听劝阻,将全部收入拿来与人合伙租地60亩种植椴木黑木耳。然而,正当收获季,一场特大洪水一夜之间冲走了全部椴木,也冲走了全家的希望。
    债台高筑的打击并没让范桂玲一蹶不振,她和丈夫重新规划起香菇产业。经过三年多艰难的发展,2012年6月,她家的袋料香菇存量达20万袋,成为白朝乡最大的食用菌产业户。
    “土洋”结合,她让高山特产“网上飞”
    7日下午,笔者随范桂玲来到她的灵芝种植园,看见朵朵灵芝像小伞般撑在碗口粗的椴木菌棒上。
    “种灵芝,温度、湿度要掌握好,消毒更是马虎不得。”范桂玲说,2012年10月,白朝乡引进浙江业主发展地栽灵芝50亩,高额的利润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再次吸引了她。于是她投入80余万元租地25亩,大胆种起了灵芝。
    为节省开支,范桂玲很多活儿都自己干。冬季特别忙的时候,她就和丈夫吃住在大棚里,经常半夜被冻醒也不敢离开大棚半步。终于熬到2013年春,第一批灵芝试种成功,实现利润180余万元。
    为推广灵芝产品,2014年6月,范桂玲在四川农特产品网开办了白朝乡首家农特产品网店。同年7月,美国一家公司慕名而来,并签署了合作协议,计划投资1.3亿元共同研发灵芝产品。如今,白朝乡的椴木灵芝、香菇、黑木耳、银耳等9类产品从互联网上“飞”向了国内外市场。范桂玲成了白朝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农人。她的灵芝园也成为西南科技大学科研创业实践基地。
    尽心帮扶,她带动村民共圆“小康梦”
    “一有活儿我就来,因为离家近,也不用担心欠工钱。”在食用菌大棚干活的白朝村四组贫困户张清秀告诉笔者,老伴儿常年有病,她自从跟着范桂玲干活,家里经济负担减轻不少。
    像张清秀这样的贫困户,范桂玲优先考虑用工,并按时结算工资。“一年的劳务支出有18万多元,部分农户仅凭务工这项就增收近6000元。”范桂玲说。
    为促进群众多方增收,范桂玲不仅坚持使用当地劳动力和留守人员,还积极引导村民发展食用菌,并低价向贫困户提供菌袋,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他们销售食用菌产品。在他们夫妻俩的帮助和带动下,仅白朝乡所辖的5个村就有184户农民发展食用菌,种植户人均可增收4260元。目前,食用菌种植逐步成为这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如今,不仅白朝乡的老百姓受益于范桂玲合作社的带动,相邻县区的食用菌种植户在他们的技术支撑下发展银耳产业,仅椴木银耳存量就达10万椴以上,预计产值280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余人。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