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天全县:情倾脱贫路 共圆小康梦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19-10-17

    天全县综合施策破解凉山自发搬迁贫困人口脱贫纪实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乾能 张丽丹/文 杨勇/图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凉山自发搬迁户,他们曾辗转千里,选择在二郎山下的天全县安营扎寨。
  这是一场特殊的帮扶。作为脱贫攻坚一线的战斗员,他们用赤诚与果敢,实现了搬迁户如期脱贫。
    决策 提高站位 主动担当
  时光回溯到2018年底。当天全县建档立卡的3380户11022人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后,一个特殊的群体进入了县委、县政府的视野:在天全县东部的3个乡镇,还生活着一部分来自凉山的自发搬迁农户。由于历史原因,他们中绝大多数的居住条件、生活水平及教育、医疗保障水平非常差,尽管有的农户搬迁居住已达十余年,但受传统习俗、文化素质、自身技能等因素的制约,很多农户尚处于贫困线以下。经全面调查摸底和认真比对,全县57户凉山自发搬迁农户中,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贫困户达25户150人。
  数据摆在案头,焦虑爬上眉头。“当时的情况是,要政策没政策,要资金没资金,有的只是调查摸底中他们那一双双渴盼的眼睛,是一处处让人揪心的场景。”说起当时的情况,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杨勇眼含泪水。
  一份调查报告,被送上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案头。“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脱贫路上不落一户一人是最基本也是根本的要求。在贯彻执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更没有推脱的理由。条件再苦,我们也要迎难而上;困难再大,我们也要聚力攻坚!”
  一场与贫困决斗、与时间赛跑、与压力斗争的脱贫攻坚战,在二郎山下全面打响。

image.png

兴业乡高桥村火把广场。

    帮扶 精准施策 定向发力
  万事开头难。当攻坚目标锁定后,住房及生活环境改造,成为破题之举。
  “全力推进住房改造,让彝族同胞切身感受到帮扶的实惠。”从部门到乡镇,从村组到群众,从帮扶单位到驻村工作队,资金在紧张筹措,力量在迅速聚集,工程在加快推进,效果在逐渐显现。
  “我家6口人,现在住进了改造好的三间大瓦房,还有两间偏房,外加一个独立的卫生间、单独修建的猪圈,生活太方便啦。”兴业乡高桥村1组的吉俄拉且,指着焕然一新的住房高兴地说,“房子改得这么好,我家总共才出了六七千块钱,过去做梦也不敢想这样的好日子,还是党的政策好。卡莎莎(彝语“谢谢”)!”
  “2019年,为保障彝族同胞的住房达到有居室、有厨房、有卫生间、有猪圈、有院坝、有硬化的入户路的‘六有’标准,我县统筹各级资金148万元,积极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修建具有彝族特色的多功能广场,让彝族同胞更好地融入到天全县这个大家庭中。”县扶贫开发局负责人介绍说。
  如果说住房改造首战告捷,让凉山自发搬迁的彝族同胞看到了希望的话,那么,增收的精准帮扶,则让他们由衷感受到致富的希望。
  为实现彝族同胞有稳定的收入,天全县根据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意愿,分类建档、分类施策,着力拓宽增收空间。强化就业服务,让外出务工户“出门有活干”。主动与用人单位对接,广泛收集用工信息,定期发布,畅通贫困就业绿色通道。
  截至目前,全县引导外出务工达 37 人,平均务工达 6月,总收入达57万余元,同比增加30%以上。开发乡内岗位让无法离乡户“乡内有活干”。动员乡内企业吸纳,就近务工2人,实现家庭增收1.5万元。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高山茶采茶、茶园管护等临时务工15人,实现增收2.1万元。鼓励扶持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新养鸡鸭 800 余只、养猪 15头、养羊 10 只。强化就业兜底,让无业可扶户“在家有活干”。开发公益性岗位24个,安置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凉山自发搬迁贫困户24人,实现家庭月增收500元。
  与此同时,天全县还竭力引导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带头人。涉及自发搬迁农户的 3 个乡镇,盘活田地、林地200亩,新建集体茶园1处200亩,带动贫困户新种植22.7亩,启动新建荷塘养殖2处100亩。
  “我家新栽了3.2亩茶叶,老公在村里挖线杆窝每天有130元收入,还享受了低保,有一个公益性岗位的稳定收入,圈里有两头300多斤的大肥猪,日子会越来越好。”高桥村1组的吉子么赤作高兴地说。
    保障 着眼当下 夯基未来
  众所周知,实现凉山自发搬迁农户脱贫,最难的是保障。谈及脱贫保障,县委分管领导由衷感慨,当初启动自发搬迁农户脱贫攻坚工作时,相关政策尚未明朗,“但这决不是‘等拖靠’的理由。推进脱贫攻坚,需要我们勇于担当、用好用足政策,提供全力保障。”
  改善交通条件,破解出行难。天全县整合交通、水利、发改、农业等项目资金,动员各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三位一体”资金投入模式,破解道路交通发展瓶颈。今年以来,共落实扶贫项目7个,总投资382万元,建设车行桥梁2座、3.5米宽通组道路3条2.2公里和多功能文化广场1个,解决了凉山自发搬迁贫困户所在5个村民小组行路难和产业发展问题,彝汉受益群众达572人。
  强化政策宣传,破解上学难。坚持把控辍保学和思想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首要任务。截至目前,凉山自发搬迁贫困人口中有义务教育适龄人口42人,实现“应读尽读、一个不少”目标。
  强化健康扶贫,破解医疗难。对凉山自发搬迁贫困患者医保报销、民政医疗救助、卫生扶贫基金救助等进行“一站式”结报,实施贫困户签约医师服务,县财政代缴医保,开展全民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 25个,实现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全覆盖。截至目前,自发搬迁贫困人口生病住院,个人自付费用均控制在总费用10%以内。
  强化低保供给,破解兜底难。落实低保兜底政策,解除自发搬迁贫困户因儿女较多、劳动力较少导致家庭生活短期困难的窘境。目前,落实低保19户120人,每月发放低保金3.624万元。

image.png

彝汉群众端午包粽子比赛。

    融合 精神支撑 文化引领
  “乡上为我们修的火把广场好漂亮,有空了我也要学跳舞,过彝族新年时,就可以和大家一起联欢了。”望着远处色彩斑斓的寨门和文化浮雕墙,38岁的阿沙么史早说着流利的汉语。从昭觉县齿可波西乡则洛村自发搬迁到兴业乡高桥村后,她当天显得格外高兴。
  “我们既要从物质上给予帮扶,更要从精神上予以抚慰,以此激励他们脱贫奔康的内在动力。”被彝族同胞亲切地称为“俄木乡长”的兴业乡副乡长王健衡,一边仔细查看火把广场施工质量,一边介绍说。
  事实正是如此。天全县多向发力,推进彝汉融合。
  融合在平台。在县扶贫开发局的引导下,相关乡镇建立感情联络沟通机制,在搬迁户最多的兴业乡配备一名彝族乡干部,在各村选一名有威信、善沟通、乐服务的彝族青年为村级感情联络员,乡村组三级共同做好脱贫政策宣传,为彝族群众开展代办等事务。
  融合在情感。通过举办包粽子、送月饼等“彝汉一家亲”活动,开展送文化、送健康、送法律下乡,拉近彝汉群众关系。彝族群众自发组建“彝族卫生服务队”,清扫组户路,帮助五保、残疾彝汉群众打扫院坝,组织开展卫生评比,加速彝汉群众融合。
  融合在结对。坚持尽锐出战、全面覆盖的原则,建立起县、乡、村“立体式”的帮扶网格,全覆盖充实帮扶力量,联村帮户帮扶单位7个,联系帮扶工作组1个,落实县级部门干部和乡干部双重联系帮扶责任人50名,住建、教育、卫生等专项扶贫部门落实专人3人,与乡政府建立起专项扶贫对接机制,开展定点帮扶行动,形成精准帮扶力量到村、帮扶政策到户、帮扶对象到人的全新格局……
  好雨润物细无声,脱贫攻坚势如虹。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天全人奉献人间大爱,书写精彩华章!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