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森林康养与乡村振兴大会上,林业专家直陈问题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如火如荼的森林康养产业,未来将何去何从?10 月12—13日,在洪雅县七里坪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森林康养与乡村振兴大会,为业界提供了一份答案!与会人士围绕人们所关注的森林康养产业一系列话题,各抒己见、建言献策,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大咖”们,更是直陈问题,为方兴未艾的森林康养产业指出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子。
新兴产业前景广阔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在演讲中指出,发展森林康养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效途径;发展森林康养融入了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发展森林康养,有利于为人民提供健康消费需求,有利于提高山区林区、草原地区的森林生态、低价值土地、农村劳动力等全要素生产率,有利于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短短几年,森林康养发展迅猛,森林康养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新业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会议现场
“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虽说刚刚起步,但前景广阔。”刘东生介绍道,但国内森林康养产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二是各级林草主管部门还没有形成指导体系,各部门各产业融合发展还没有落地;三是相关的扶持政策亟待出台;四是森林康养技术、康养产品、营销模式亟待加大研究和探索;五是个别地方存在盲目发展的问题,需要不断加强规范引导,统筹推进。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改革发展司司长刘拓也认为,森林康养产业是我国一个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产业,有一系列问题需要很好研究。刘拓说:“从目前情况看,森林康养产业的市场认知度、辨识度和吸引力仍有待提高。再比如,产品和服务问题,现在森林康养产品和服务的特色、质量还不尽如人意,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
刘拓还指出,目前,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大。政策的“含金量”有限,资金、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硬货”不多,和实际需求还有一定距离。有的政策存在“落地难”问题。
洪雅七里坪
坚持绿色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合作共赢
面对一个个困扰产业发展的短板,森林康养产业如何破冰前行?
刘东生认为,森林康养产业一定要以服务健康中国和促进乡村振兴为目标,并提出了六条路径——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森林康养产业规划、建设和运营全流程中,要把森林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作为根本前提,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强化林地用途和森林主导功能管制,在严格保护和发展的前提下,统筹考虑森林生态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康养利用方式和强度,实现生态得保护、产业得发展。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大众。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按照“特色突出、符合实际、布局合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衔接林业、健康、养老、中医院等发展规划,科学制定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和区域布局。有针对性地开发多层次森林康养服务项目。突出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实现布局合理、供需相宜,运营高效。四是坚持集约利用,依法合规。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设施功能,适当填平补齐,不搞大拆大建,不搞重复建设,不搞脱离实际需要的超标准建设。五是坚持融合发展,部门联动。单纯的森林游憩满足不了人们的多层次健康需求,要把森林康养纳入大健康产业,与自然教育、休闲度假、慢病康复、旅居养老、中医中药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森林康养产业不但需要林草部门的努力,更需要积极争取发改、财政、民政、卫生健康、中医药、文化旅游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六是坚持规范发展,稳步推进。
刘拓建议,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应将建设森林康养基地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抓手,各地要建设一批“环境优良、服务优质、管理完善、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在全国树立典型和标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免绕弯路、走偏方向。鉴于森林康养是集生态学、医学、康复学、养生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应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森林康养专业人才队伍,实现森林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