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土地贫瘠信息闭塞 今朝游人如织农户欢笑
四川农村日报讯 吴兴华 特约通讯员 张平
风景如画、游人如织、生意火爆、购销两旺……这是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开园以来,随时可见的动人情景。
景区按照国家5A级标准建设,建成后直接带动102个贫困村、9万多贫困人口脱贫,辐射带动周边46万余人增收,推动宣汉县从四川贫困人口最多县转变成四川减贫人口最多县,为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至今年8月2日,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160.7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25亿元——在这组数字背后,隐藏着建设者们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脱贫致富康庄大道——巴山大峡谷快速通道。 王利 向海涛 摄
下定决心
打造景区实现开发扶贫的目标
曾经的巴山大峡谷,山高谷深,土地贫瘠,信息闭塞。村民住的是茅草棚,穿的是破棉袄,啃的是洋芋坨,睡的是包谷壳,“山高路陡石头多,世代住在穷窝窝,全靠肩挑和背磨,年年生活无着落”,这是对村民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
2014年,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数据显示,宣汉县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村211个、贫困人口58521户20.94万人,贫困发生率19.21%。巴山大峡谷仅核心区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32个、贫困人口2.2万人。
2014 年 7 月初,时任县长,现任达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宣汉县委书记的唐廷教了解到巴山大峡谷深藏富足的旅游资源,萌生了文旅扶贫的想法。他迅速安排县旅游局进行旅游资源普查,并多次带队深入巴山峡谷景区实地调研。
调研显示:百里峡属喀斯特地貌,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上可观岭脊峰丛,中可赏峡谷万壑,底可览湖光丽质,极度适合山地运动;80%的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罗盘顶海拔2458米,适合高山避暑,最低的桃溪谷海拔452米,又适合漂流探幽。
宣汉县干群决心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巴山大峡谷旅游开发为龙头,以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层次,组团打造以龙泉、渡口、樊哙为核心的大景区,带动周边乡镇整体发展,实现开发扶贫的目标。
“我们要举全县之力,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和攻城拔寨的勇气,用最短的时间和最佳的效果尽快建成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走一条文旅扶贫的新路子……”唐廷教的话掷地有声。
建成完工
开园迎客村民腰包鼓起来
2016年1月12日,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综合开发建设开工仪式在渡口土家族乡长路河坝举行。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开发作为“开发扶贫”战略的主战场,成了全县的“头号工程”。
全县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向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建设发起了总攻。三年多来,上千名建设者天天抢晴战雨、攻坚克难,快马加鞭推进建设进度。县委书记唐廷教,县长冯永刚坚持每半月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施工一线,现场解决问题,督促施工进度。21名县领导挂包74类134项目,逐一明确责任人,分解细化了建设任务,并按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
人心齐,泰山移。景区从开工到建成仅用了31个月,2018年8月28日顺利完工,正式开园迎客。
今天的巴山大峡谷,雄关变通途,高峡出平湖,穷区变景区,民宅变金宅,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为宣汉县实现全县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从通了公路,我们的药材能够卖出去了,家里40多亩木香,每年能收入近2万元,还养了20多桶高山蜜蜂,每年能收入8000多元。”龙泉土家族乡黄连村昔日的贫困户刘福太算着账,脸上笑开了花。
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的开发给黄连村乃至整个景区辐射乡镇群众带来无限生机,昔日放在家里不值钱的腊肉、土豆、崖豆、玉米等原生态“土坨坨”,瞬间变成了餐桌上游客抢手的美味佳肴,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起来了。
“没有想到,我一个‘泥腿子’如今居然成了老板……”谈及今天的幸福生活,该县漆树土家族乡朝阳村村民覃永见笑眯了眼,“我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