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陈刚 张毅)2017年6月巴州区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改为农业部门牵头管理以来,巴州区农经站主动作为,以管好用活为己任,以助推脱贫为目标,产业扶持基金管理取得实效。2018年度,贫困户借支基金发展种养殖年增收250万元,入股年分红150万元。
(一)全面摸底,做到接手数据“清”。为切实掌握基金状况,先后多次督查指导,纵到底、横到边,逐乡逐村落实,逐户逐笔印证。一是锁定基金总额。全区下拨基金总额3580万元。二是明晰基金去向。发放给114个贫困村和1个非贫困村,其中:化成镇长滩河村等5个村50万元,鼎山镇连通村等7个村40万元,另102个村30万元。三是搞清基金用途。村集体分别借款给1421户贫困户发展产业584.341万元,借款给2746户贫困户1261.7万元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底分红,村集体入股农业经营主体1029.8万元,投入村领办合作社349.7万元,村集体使用95万元,大和乡非贫困村使用35万元, 2018年8月底村集体经济组织账上剩余224.459万元。
资料图片
(二)再添举措,做到基金管理“严”。为进一步强化基金管理,防微杜渐,未雨绸缪。一是出台相关文件。代拟并以区政府办名义印发了《巴州区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巴州府办〔2017〕106号),进一步明确实施主体和监管主体的责任。二是纳入目标考核。把产业基金使用管理情况的考核结果纳入乡镇脱贫工作的年度考核指标。三是建立相应制度。按月统计、半年小结、年终总结,定期与乡(镇)财政所进行对账,每年1月对基金收支情况明细和余额公示,增强透明度,确保群众知情权。
(三)清收续转,做到基金掌控“细”。针对贫困村产业扶持资金单笔借款量小、户多、用途难以掌控的实际,强化措施:一是专人跟踪问效。建立村产业发展员,追踪资金用途、追踪产业发展、追踪示范带动、追踪基金效益,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置。二是强化清缴催收。对无特殊原因的逾期借款,村集体书面通知到借款人,制定催还款措施,并报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催收。催款限期到后无正当理由仍不还款的进行公示公告,并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加收利息,运用法律手段催收。三是依规办理续转。对短期不能实现收益产业发展前景及业主实在且信誉好的长效产业项目,根据借款人申请,按照种植业的借款期限不超过3年用于养殖业及其他增收项目借款期限不超过2年的期限予以续转。
(四)扎实程序,做到基金再借“稳”。为规避风险,对回收基金再次借款,坚持生产急需、回收可靠、群众认可原则。一是严格借款程序。逗硬“农户申请、村级审核、张榜公示、签订合同、乡(镇)备案、打卡到户”的基金发放六步工作法。二是建立“两定三审”机制。以村民大会表决方式确定对象,确定范围;审查借款对象是否符合条件、审核用款主体与贫困户联结机制、审定产业发展是否持续长久,让贫困户借款方便迅速。三是浓厚发展氛围。通过公示对象、金额、用途,让村组干部、群众代表、村邻、帮扶责任人人都是义务监督员、产业发展员,形成“一起帮扶、共同监督”的产业发展氛围。
(五)注重实效,做到基金效果“实”。为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助力脱贫。一是基金使用接地气。结合贫困村产业规划和家庭实际情况,因村施策、因地制宜,由帮扶责任人、村组干部、党员参与分户规划,做实贫困户借款发展项目。二是基金围着项目转。借支基金必须先有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合理的基金用途,切实把有限的基金培育地方特色、能带动贫困户增收效果明显、持续受益的蔬菜、水果、养殖等长中短支柱产业。三是联结利益促发展。引进唯鸿菌业、温氏集团等建立“农业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专合社+贫困户”等利益共同体,采取入股分红、“硬保底+硬分红”等利益联结模式,有力撬动贫困户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户均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