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8月30日,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公布的四川民生经济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粮食生产发展尽管艰难曲折,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产量不断提高。2018年,四川粮食产量3494万吨,是1949年粮食产量的3.2倍;比1978年增长46.7%,年均增长1%。2018年,四川粮食产量在全国排第9位,在西部省区排第二,仅次于内蒙古,在西南地区高居第一。
资料图片
四川粮食生产呈现四大特点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四川粮食生产经历了近70年的风雨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2018年,四川粮食产量3494万吨,处于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
报告显示,四川粮食生产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四川粮食播种面积呈减少态势。1999年后,由于退耕还林、种植结构调整,以及近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川粮食播种面积逐年缓慢减少。2018年四川粮食播种面积9398 万 亩 ,比 1999 年 减 少14.1%,比1978年减少15.7%。
二是粮食单产水平持续提高。改革开放后,粮食生产经营体制变革,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四川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四川粮食单产 349 公斤/亩,比1978年增加63.4%,年均增幅1.5%。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继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单产进一步提高。2018年,四川粮食单产 372 公斤/亩,创历史新高,比2012年增加6.6%,年均增幅1.1%。
三是粮食品种结构得到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稳定主粮面积,调减弱势粮食作物面积,发展马铃薯主粮化。目前,四川稻谷产量稳定,长期占粮食总产量比重在40%以上;小麦占总产量比重下降,2018年占粮食作物比重7.1%,比1978年减少8.4个百分点;玉米产量占总产量比重逐年提高,2018年占粮食比重 30.5%,比 1978年增加15.4个百分点;马铃薯超过小麦成为四川第三大粮食作物,2018年马铃薯占粮食作物比重8.1%。
四是粮食生产品质大幅提升。四川省委、省政府狠抓粮食作物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建设,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在产粮大县等地区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活动,提升粮食生产品质。2018年,建设200个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并建立“稻香杯”优质稻评选、推广、应用机制,在10个县进行了“稻香杯”优质稻品种集中示范展示。
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报告指出,70年来,四川粮食生产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发展活力,落实完善粮食支持政策制度,加大农业财政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革,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生根本性转变。四川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早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率先在全国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后,随着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经营方式逐渐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增强了对农户生产带动作用。2018年,四川粮食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71万亩,较2017年增长10.8%。
在农业财政投入方面,2006年以前,四川财政支农支出一直较低,只有10亿元左右,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徘徊在8%左右。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加快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为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2018年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专项资金投入465亿元,比2017年增加48亿元,增幅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