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2018 年,全省已有 157.45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依靠农业产业脱贫,占全省脱贫人口的49%
自 2017 年起,四川三年累计投入近 10亿元,确定76个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重点项目,总投资达 342.7亿元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面向11501个贫困村(包括已退出村)共派出驻村农技员12720人,开展技术指导378.6万次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四川,全国6个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有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2013年底,全省共有88个贫困县、11501个贫困村、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9.6%。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精锐出战,精准“绣花”。2016年—2018年,全省已有157.4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依靠农业产业脱贫,占全省脱贫人口的49%,撑起了脱贫攻坚的“半壁江山”,助推全省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决定性成效,蹚出了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农业产业扶贫路子。
资料图片
立足优势特色引导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
2018年9月14日,凉山州喜德县洛莫乡乃拖村、北山乡羊朋村等4个贫困村的70户贫困户,领到了生平的第一笔分红,户均1000元。
这笔分红,源于当地邡达辣椒订单农业扶贫产业园的首笔盈利。该产业园不仅吸纳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分红,还让80余名贫困劳动力在园区内务工,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以上。这样的产业扶贫案例,而今放眼全省比比皆是。
为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四川“靶向发力”,精准确定区域发展重点。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产业扶贫工作促进精准脱贫的意见》和《产业扶贫实施指导意见》,并分别制定“四大片区”农业产业扶贫规划、88个重点县农业产业扶贫规划和深度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规划,将产业扶贫与四川农业“10+3”产业体系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各地针对性制定产业发展方案,实现一村一业、一户一策。
四川园区建设惠及了2400多个贫困村,直接带动42万户贫困户入园发展,户均增收1200元以上。全省累计安排2.3亿元专项资金,支持45个深度贫困县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县均支持力度超过500万元。
针对贫困地区山高坡陡、土地碎片化,家中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各地在房前屋后因地制宜发展短期有收益、长期能致富的小果园、小菜园、小茶园、小药园、小池塘等“五小”庭院经济。
加快推进贫困地区高标准农田和高标准农田绿色示范区建设;向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优先安排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蔬菜、水果设施大棚等项目,近三年,在88个贫困县建成畜禽标准化养殖场875个、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65万亩。另外,四川还大力推广符合贫困地区使用特点的农业机械,加大贫困地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扶持力度,并不断提高农机智能化水平。
资料图片
科学对接市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8月20日,苍溪县青龙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红心猕猴桃挂满枝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该产业园覆盖岳东、河地等4个乡镇20个村,集中连片种植红心猕猴桃2.82万亩。2018年,产业园通过“基地+加工+营销”全产业链开发,带动园区内10个贫困村750户农户实现人均收入8250元。
放眼全县,苍溪红心猕猴桃2018年带动当地贫困户户均实现产业与就业收入6360元,占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7.2%,使贫困发生率由13.9%降至1.1%。
发展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是提升贫困地区“造血”能力的重要路径。
去年11月,四川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农产品加工业纳入“5+1”现代产业体系统筹推进,并在项目投入上优先满足贫困地区发展需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不仅能有效吸纳就业,还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抗市场风险能力。自2015年以来,贫困地区已累计建成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近6000座。
自2017年起,四川三年累计投入近10亿元,用于支持88个贫困县产业园区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传统企业技术改造等。确定76个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重点项目,总投资达 342.7 亿元。并发布《全省农产品加工园区需求导引及重点支持项目目录》,50%以上布局在贫困地区。
近年来,四川有效打造特色品牌推广矩阵。目前,贫困地区有效期内的“三品一标”农产品达4658个,占全省总数的87%,并安排专项扶贫资金,每年在贫困地区遴选一批区域公共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向社会推介。
建设农业主题公园80个、美丽休闲乡村130个。同时,立足贫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深挖山水、冰雪、草原、民俗、古迹等文章,打造人文旅游线路促增收。在发展农村电商方面,四川53.4%的贫困县被纳入国家和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创建,在贫困县建成村级益农信息社 1.7 万个,覆盖全省贫困县80%以上的行政村。
在市场开拓方面,四川首创了“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目前,全省已有21个市(州)1225家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2569个产品通过审核使用“四川扶贫”集体商标,用标产品数1572个。其中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地区获批企业236个,用标产品475个。
在完善利益联结方面,四川积极推广“贫困户+园区”模式,优先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民合作社,并引导贫困地区,利用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村企共建、土地入股、盘活闲置资产等方式参股企业,让贫困户和企业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益。
瞄准“人地钱”创新产业扶贫机制体制
“以前我贫困的时候,大家都来帮助我,所以我脱贫后也去帮助更多的人脱贫。”8月17日,巴中市恩阳区明阳镇五郎庙村村民杨建华感慨地说。作为村里的建档立卡户,2015年脱贫后,她成立合作社在村里发展芦笋种植和肉牛养殖,并带领当地8户贫困户共同发展,前不久她还参加了区上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为激活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四川深入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尊重贫困群众主体地位,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持续引导贫困群众学文化、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全省开办农民夜校4.6万所,组织培训60多万场次、参与贫困群众1400多万人次。四川把符合条件的贫困农牧民优先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并积极探索农业科技人员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转化收益激励政策。
88 个贫困县土地确权完成率达100% ,土 地 承 包 经 营 权 流 转 率 达30.35%。45个深度贫困县完成75个农村土地整治扶贫项目。将全省新增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80%下达给贫困地区,优先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求,各地按不低于省上下达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总量的8%予以单列,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在激活“三种钱”方面,四川在全国率先设立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在 88 个贫困县全面开展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开创了“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四川模式,创新推出扶贫惠民小额信贷,财政给予全额或部分贴息。
资料图片
因村因户施策整合力量精准指导服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解决贫困地区农技专业人员缺乏和技术帮扶不到位的问题,四川实施了“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万村开展技术扶贫行动”,为88个贫困县、115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派出驻村农技员开展技术帮扶。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面向11501个贫困村(包括已退出村)共派出驻村农技员12720人,开展技术指导378.6万次,为贫困村开展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为解决驻村帮扶农技人员数量不足、专业不对口和帮扶能力不足等问题,四川组建了千支专家团队巡回指导88个贫困县,提供“菜单式”服务;统筹全省280名农业科技专家,组建了56个农业专家服务团,深入45个深度贫困县开展技术帮扶。为确保扶贫不落一村一户,四川印发了《关于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非贫困村全覆盖选派帮扶力量的通知》,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组建和优化技术巡回服务小组3069个,涉及农口专业技术人员、种养大户、田秀才和土专家14166人,共开展技术指导47.5万次。
针对贫困地区农技推广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空缺多、推广机制不活、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四川实施了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程,将88个贫困县3034个乡镇农技站纳入培训重点,每年培训3万多基层农技人员;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四川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募一批特聘农技员,为当地培养一支“不走”的农技队伍。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农业系统选派了1123名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前往凉山州开展帮扶。三年来,共培训贫困户359.3万人次、新型农民101798人次、贫困村“两委”负责人31189人次、基层农技人员3122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