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水 图片由视觉四川提供
巴中市南江县平岗乡桅杆村的山坡上,40多只黄羊在阳光下欢快地吃着草。不远处,羊群的主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兵正憧憬着未来,“一只羊百十来斤,至少能卖1500元,好日子有盼头了!”
3个月前,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2019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公布了“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首批24个优秀案例,南江县黄羊产业扶贫案例成功入选。
南江黄羊有“亚洲第一羊”美誉。过去,政府也曾给贫困户发放黄羊,却没能成为帮助老乡脱贫致富的“领头羊”。后来,变“发羊”为“借羊”,一字之差,输血变造血,带贫成效显著。
背后,正是利益联结机制的“点石成金”。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四川在推进产业扶贫中,着力在紧密利益联结上下功夫,凸显贫困地区农户在产业中的主体地位,持续拓渠道促增收,让贫困户切实分享全产业链条的发展红利。
泸州市江阳区通滩镇开丰村村民在收割订单高粱
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壮大带贫增收“火车头”
一个多月前,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捌零后家庭农场”,全国首个省级家庭农场培育行动方案在这个农家院坝正式发布。从今年开始到2022年,四川将分两批次培育家庭农场5000户以上,每户补助10万元,每批次培育3年,这标志着四川省现代农户家庭农场培育行动正式启动,这是四川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的又一有力举措,这让2017年就靠养南江黄羊摘掉穷帽的刘兵有了新的梦想。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车头动力十足,才能带领老乡在脱贫路上跑出加速度。“火车头”正是包括家庭农场主在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四川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精准扶贫行动方案》《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商资本)带动脱贫攻坚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力度,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将新型经营主体打造升级为产业脱贫“火车头”。
今年3月,在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等主办的首届中国企业精准扶贫优秀案例(2018)发布会上,3家四川企业精准扶贫案例入选,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龙头带动八方联动产业扶贫”案例跻身“企业扶贫50佳案例”。“以前多余的牦牛奶只能做成奶渣子,几毛钱一斤,卖不完就坏掉了,现在牦牛奶一公斤能卖7块钱。”在红原牦牛乳业带动下,阿坝州红原县贫困户俄白家的牦牛奶制作成灌装牦牛奶粉,销往国内多个地区,去年俄白仅牦牛奶就卖了近5000元。
旺苍县大力推行户改场、场入社、社接企、企连市的培育机制,确保现代农业产业园有1个龙头企业,“一村一品”示范园村有1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全县共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560家,带动7.86万户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对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喜德县在现有112个合作社的基础上,在今年50个预脱贫村中再成立50个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帮助1000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
2017年,四川专门为带动脱贫成效显著的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等56家龙头企业颁发“四川省带动脱贫攻坚明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牌匾,用荣誉激励机制,持续发挥龙头企业这支带贫奇兵的特殊作用。
截至目前,四川已在贫困地区培育农民合作社79万个、家庭农场3.7万家,同时实施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在贫困地区引进培育龙头企业 6140 家,带动161.3万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吸纳73万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不仅如此,四川还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将5.5万名贫困农牧民优先纳入培育范围。
营山县双林乡麻柳村花椒基地,当地村民忙碌地采收青花椒。
创新模式促进利益融合
带动贫困老乡全产业链增收
“火车头”动力再强,如果纽带不到位,不仅合而不作,甚至还会争利,带动老乡奔小康便是空话。
四川各地争相创新模式,促进利益深度融合,探索推进“贫困户+园区+业主”“贫困户+基地+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及壮大集体经济等方式,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反租倒包、代种代养、土地脱贫、股份合作、就业带动等多种形式,带动贫困户参与生产、加工、服务等环节,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在渠县渠南—中滩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和“土地入股+产量8%分红”,多途径助贫增收。在绵阳安州区永福农机专业合作社,接受24户贫困户产业扶持周转金入股、52户贫困户土地入股,优先聘用贫困户到社务工,免费提供农资和耕种收服务,去年贫困户分红11.2万元。在苍溪县四川华朴现代农业公司,借助“四保+三分红”(保租金、保基地务工、保零投入创业、保订单收购,订单收购二次返利、投资经营保底分红、果品存储增值分红),带动9562户贫困户靠种植猕猴桃脱贫,人均年收入7300元。南部县由村集体牵头,组织贫困户开发荒坡荒地、耕种撂荒土地,种植“短平快”作物,按8:2分配贫困户收入和村集体收入。仅2015年,全县创造土地收益330余万元,6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万元,1712户贫困户平均增收1450元。
道孚县思维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代养制,由公司提供西门塔尔小牛,农户利用自己的草场养殖,到冬季出栏,公司按照每头牛的增重,以14元/公斤的价格支付代养费。理塘县玛吉阿米现代农业公司在甲洼镇建立产业扶贫“飞地”园区,贫困村使用产业扶贫资金购置“飞地”园区设施大棚,玛吉阿米公司与贫困村签订设施大棚返租合同和长期用工协议,贫困农牧户通过轮流在基地务工,既学到种植技术,又增加务工收入。
青川县“全国十佳农民”赵海伶将联结“嵌入”生产全程:产前,以每亩1200元的较高价格优先流转贫困户的土地,建设食用菌基地,带动年增收39.8万元;产中,基地每年可提供1万余个季节性务工岗位,增加务工收入90余万元。产后,与4000余户农户签订单,“保底价”回收农民食用菌、蜂蜜等,户均增收3000余元。公司还设立5.1万元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与淘宝和壹基金合作,每售一单就捐献部分利润扶贫。
在旺苍县木门镇三合村,除了财政支农资金量化入股外,贫困户参与分红更进一步:依托产业扶持周转资金,该村投入产业发展项目资金632万元,按村集体与贫困户3∶7比例,村级集体按股年分红3.81万元,贫困户人均年分红164.72元;村集体经济组织又把3.81万元的30%再次入股到黑松垭茶叶专合社分红1.14万元,再把分红所得一半按7∶3再次分配给贫困户和普通农户。
深度参与,全程分享,曾经主要靠土地流转潜层合作的模式正全面“变脸”,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老乡形成利益共同体,持续共舞、共赢、共富。
南充市嘉陵区吉安镇蚕业合作社收购现场,工作人员把收购的蚕茧进行晾晒。
为利益联结筑牢防火墙
让贫困老乡吃下“定心丸”
不久前,第二届千叶佛莲文化艺术节在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热闹开幕,拱市村首届啤酒龙虾音乐节、摄影作品展览、仙桃采摘等活动,更是吸引大量游客纷至沓来。
从曾经冷清的“旱山村”到游人如织的“小康村”,转变离不开拱市联村党委书记、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蒋乙嘉的努力。当初,在确定三七、千叶佛莲等产业发展规划后,村上首先建立“公司+农户+合作社”三方利益联结机制,由蒋乙嘉先期投入500万元,承担前3年的租地、种植、管理等费用和风险,3年后产业初见成效,农户再以土地入股分红。规避了前期风险,变成“股东”的村民如今人均年收入1.8万元。
市场瞬息万变,如何在产业扶贫中有效防控市场风险或企业经营不善带来的风险,保障贫困户利益,同样重要。2016年,四川出台《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强调利益联结的同时,也提出建立风险防控机制,要求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建立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备案制度。引导各地建立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并探索与农业(森林)保险、担保结合。
我省在农地流转中全面建立健全流转分级备案、资格审查制度。眉山市彭山区成立国有农投公司,用市场化手段开展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控与处置等业务,并建立“审核业主-收取风险金-应急风险处置”机制,在土地流转时让农民“零风险”,让企业“无后怕”。2016年5月5日,成都邛崃市大同乡陶坝村的54户农民就收到保险公司赔付的31.75万元保险款,避免了一年租金“打水漂”,成为我省赔付的首单“农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如今,农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已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古蔺县大寨苗家农业科技发展公司曾获评“四川省带动脱贫攻坚明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年来在古蔺、稻城、普格等地带动13个贫困村发展种植养殖业。公司与合作的村集体专门以各出资部分资金方式建立“产业风险发展基金”,资金由村集体公司管理(村集体每出栏1只鸡,由村集体和大寨公司各奖励1元),一方面用于贫困村集体集中代养基地和寄养的贫困养殖户购买农业保险,帮助抵御产业发展中的风险,另一方面用于圈舍维修和扩大生产,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巴中建立小额贷款分险基金,按银行和保险机构3:7的比例分摊本金损失风险,惠及16.5万人,全面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产品全覆盖战略,富硒茶、巴药、通江银耳等9个品种纳入保险品种。南充在200个贫困村试点建立“扶贫保险+风险基金”防控机制,每个村建立10万-30万元的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并引入保险机构承保,一旦发生风险,先由保险公司理赔,再由风险基金补助。
四川为打通凉山彝族综合帮扶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16条措施中,专门明确支持凉山州试点农产品目标价格指数保险,将生猪、肉羊、鸡蛋纳入试点范围,最大限度解除贫困户发展产业后顾之忧,让老乡吃下“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