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激活“人地钱” 铸就产业扶贫动力引擎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19-08-30

    成栋 图片由视觉四川提供

  改革是扶贫的最大动力。随着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阶段,面对“硬骨头”,更需要创新体制机制,蹚进“深水区”。
  对产业扶贫来说,“人地钱”是最核心要素,带贫队伍怎样激活,沉睡土地如何唤醒,资金咋个管好用活,必须用持续改革与创新,精准激发动力、破除桎梏、提高效率。
  深耕天府沃土,川人向来不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脱贫攻坚打响以来,四川以农业农村改革为推动力,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激活“人地钱”三要素,打出组合拳,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加快靠产业长期稳定脱贫致富,铸就脱贫攻坚长效动力引擎,多项探索走在全国前列。

航拍的华蓥市禄市镇月亮坡村的﹃广安蜜梨﹄产业园一角。该市由业主从农户手中租赁土地,统一技术标准建好梨园后,再将投产的梨园返包给农户,成功探索出土地﹃承租返包﹄的新模式。

    激活“三种人”
    打造产业扶贫生力军

  省饲料工作总站驻壤塘县蒲西乡尤日村农技员程传民、赵立军,协助村上建立联户牧场,联系专家指导,拓展销售渠道,还带动村民改变传统观念,年底牧场牦牛收入16.5万元,每户贫困户分红3522元,尤日村村两委专门送来一面锦旗感谢。
  这样的故事俯拾皆是。2015年,四川率先全国在11501个贫困村设立“驻村农技员”,组建千支专家团队巡回指导贫困县,安排两千巡回小组全覆盖有帮扶任务的非贫困村,落实待遇、逗硬考核,将这支队伍变成带老乡掌握致富一技之长的扶贫先锋。
  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带贫活力被深度激发。2014年,四川出台《关于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试点的意见》,从科技人员兼职取酬、创办领办科技企业、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突破。四川省农科院科技人员技术入股等方式,与地方企业联合成立农业科技企业,在42个县推进成果转化,带动羊肚菌种植突破1万亩,农民增收超1亿元。在国贫县宣汉县,县畜禽繁育改良站站长石长庚带领16名技术人员投资500万元创办蜀宣花牛繁育场,既当“站长”又当“老板”;农业科技人员胡平创办公司,推广家庭农场养猪模式,吸引贫困户等100余人加盟,户均年收益20万元……122名县内外农业科技人员已领办专合社或家庭农场44个、创办经济实体39个,带动2.56万户农户年均增收2500元,帮助万余户贫困群众脱贫。
  在去年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上,宣汉发言获农业农村部领导高度评价,四川发布40个改革试点典型案例,宣汉探索同样榜上有名。2016年,在试点基础上,四川还将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试点扩大到21个科研院所和62个县市区,
  一支2500万级的助贫大军也被激活。四川把服务保障农民工定位为战略性工程,启动“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制定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16条措施、促进返乡创业22条措施、回引培养工程16项规划,打造带动老乡产业脱贫、引领乡村振兴生力军。截至今年6月底,共建立返乡农民创业园376个,今年新增返乡农民工2.7万人、返乡创业企业9025家,带动11.58万人成功就业。
  “卡莎莎!(彝语:谢谢。)”8月8日,接过佛山市农业旅游协会3万元捐款,凉山喜德县鲁基乡鲁基村第一书记毛小军的手,和捐赠者代表紧握在一起。
  这不仅是两人的握手。过去三年,佛山与凉山开展对口扶贫协作,佛山累计投入16.16亿元,落实《农业产业合作框架协议》等“1+8”协议,携手推进“凉山产、佛山销”,签订凉山农特产品“以购代捐”认购协议4.2亿元,在佛山开设展销店和专柜32家,累计销售2.3亿元,占地3500亩的太美现代花卉产业园也已动工,佛凉(昭觉)智慧农业产业园正加快建设。
  社会扶贫的巨大潜力正在释放。目前,广东、浙江两省17个市61个县与四川68个贫困县建立结对关系,落实产业合作项目857个、资金59.68亿元,引进农业企业603家。86个省级部门联系指导,省内7市35县结对帮扶45个深度贫困县,落实产业扶贫项目935个、资金20.04亿元,5700多名干部常驻彝区乡村开展综合帮扶,实施帮扶项目1152个。23个中央、国家部门和374个省级单位投入资金26.89亿元,实施帮扶项目6673个。协调7082家民营企业、商(协)会与7064个贫困村建立“万企帮万村”帮扶关系,落实项目14497个、企业投入资金92.5亿元。

射洪县瞿河乡高家沟村村民喜收青见柑橘。高家沟村通过“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入股分红挣红金”的“三金”农民,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

    激活“三块地”
    让沉睡土地变成增收资产

  土地,农民的命根子,也是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致富之本,但这份财富却一度“沉睡”。
  与40年前率先全国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敢为人先的四川,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序幕同样从土地破冰,唤醒沉睡的财富,变成老乡脱贫增收的资本。
  激活土地,先从耕地开始。四川率先在全国把放活土地经营权作为新时期农村改革主攻方向。2014年,四川被列入全国首批3个确权登记整体推进试点省。历经三年全力推进,率先基本完成确权颁证,并于2017年4月6日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比全国要求提前一年。
  苍溪县云峰镇响水村271户农户,承包地的面积确权以后增长了68%,意味着户均增加流转土地的收入就达到1700多元。确实权、颁铁证,是为了让土地“动起来”,将“权”变“钱”。广安市广安区在贫困村成立专业合作社,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模式,53.2%的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实现增收。“好安逸,土地流转给村集体不流一滴汗就有500多元1亩收入。”今年1月,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马桥村的160户贫困户土地流转费加分红,最多一户拿到2500多元。
  截至2018年底,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 2293.7 万亩,流转率39.5%,比2012年底提高19.1个百分点,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格局基本形成,建成覆盖全省的农村产权交易机构,累计交易额超过900亿元,农民财产性收入近三年累计提高69%。
  空闲农房和宅基地也被盘活,探索以出租、合作、入股联营等方式,发展乡村民宿、休闲农业等新业态。
  阆中市天林乡五龙村贫困老人王素清的茅草房长期闲置,由政府平台公司投资改造,现在已摇身变为时尚的“素清民宿”,专业团队统一运营。平时,王素清则在民宿内做一些简单管理服务,每月还有一份不错工资。巴中恩阳区已有1500余户农民闲置房屋得到再利用,依托特色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发展民宿130家、精品民宿40家。其中,观音井镇万寿村张家院子入选“全国民宿产业发展示范企业创建示范单位”。
  建设用地因增加挂钩政策用好用活,迅速变为助力脱贫攻坚的真金白银。2016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尝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内流转使用:成都高新区将以442.5万元/公顷的价格使用巴中市300公顷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总金额达13亿元,脱贫攻坚“钱从哪里来”问号不断被拉直。四川将全省增减挂钩指标80%(16万亩)下达给贫困地区,实现交易8.1万亩,金额240.5亿元,交易数量和金额全国第一。同时,推动新增耕地节余指标省内流转,贫困地区向发达地区流转3.4万亩,筹集资金7.3亿元;争取将2.9万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纳入国家统筹。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中,单列8%-11%的指标,支持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南充市蓬安县新园乡渔坊村7个村民小组210户村民喜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标志着农村承包地从此具有了法律意义上的“合法身份”。

    激活“三种钱”
    夯实产业扶贫物质基础

  资金是脱贫攻坚的物质基础,也是产业扶贫的启动引擎,必须激活并管好用好“三种钱”。
  激活财政的钱。四川坚持将50%以上涉农项目资金安排到贫困县,2016年-2019年,贫困地区投入各级财政资金140亿元,专项用于农业产业发展。同时,在88个贫困县,全面开展涉农项目整合,发挥资金叠加效应,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近4年来,苍溪县从贫困山区财力拮据状况出发,累计整合各类财政资金23亿元,其中用于扶贫产业发展11亿元,好钢用在了刀刃上,实现了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助农增收。
  设立产业扶持基金则是四川一大创新。2016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设立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覆盖所有贫困村,每村基金规模一般不低于30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在优先保障贫困户借款基础上,盘活村集体资产、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服务业等实现保值增值。省农业农村厅还总结提炼出保底分红、借羊还羊、代养增收、入股集体经济等“四大模式”,在全省推广。渠县拱市乡绿水村11户贫困户,借8.2万元入股到万学花椒农民种植专合社,保底分红实现户均增收400元以上。美姑整合资金购买基础母羊,投放给有饲养条件的贫困户,农户饲养1年后按“1:1”偿还后代母羊,一只基础母羊年获纯收入约1500元。沐川高笋乡安坪村把15万元基金无息借给30户“失能”“弱能”贫困户购买鸡苗7500只,委托专合社集中代养,每户每年可分成750元。古蔺大寨乡富民村引进农业公司,以村集体名义投入包括产业扶持基金在内的300万元共建食用菌生产基地,每年至少可获10万元保底分红,并按70%均分到贫困户。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筹集专项资金65.7亿元,惠及116.2万户贫困户。
  激活金融的钱。旺苍县全面完成对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信用评级,金溪镇中坝村22户贫困户联手将89万元贷款用于养羊、养鸡、豆制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并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特色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截至2018年底,该县已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9000余户近4亿元,金融扶贫“旺苍模式”已在全国全省推广。不仅是旺苍,四川创新“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模式,截至2019年8月底,扶贫小额信贷历年累计贷款金额226.45亿元,覆盖64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开展贫困地区资产量化和“两权”抵押贷款,发放贷款70.2亿元。开展“政担银企户”联动扶贫试点,提供农业担保贷款5.6亿元,5000多贫困户受益。四川还支持凉山州试点农产品目标价格指数保险,将生猪、肉羊、鸡蛋纳入试点范围。
  激活社会的钱。四川将“扶贫日”募集各类捐款重点用于深度贫困县。针对脱贫攻坚控制性因素凉山彝区,组织117家民营企业、商会与当地167个贫困村建立“万企帮万村”帮扶关系,并开展“以购助扶”活动,现场签订特色农产品定向购销协议27.3亿元。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