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江安:产业扶贫敲开致富门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19-08-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磊 杨铁
  “江安县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稳定脱贫、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多措并举,脱贫攻坚不松劲。”江安县发改局局长张云峰表示。
  2019年,江安预计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实现55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新建或改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6万亩,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个,改扩或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5个,改扩建水产养殖示范基地1个。

image.png

江安县大妙乡莲藕产业

    产业发展铺就群众脱贫致富路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根本之策。江安县大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指导贫困地区因地制宜选好产业,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指导贫困村围绕水果、蔬菜、酿酒专用粮、茶、牛、猪、家禽、水产等特色产业发展,因地制宜选好做强1至2个农业产业,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产业,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
  “我们注重发展农业产业,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经济,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实现稳定增收。”底蓬镇党委副书记许虎介绍说,目前,底蓬镇引进了一批专业化经营的农业经济实体,将传统的一家一户零星分散经营模式转变为公司化、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该镇成功引进6名业主返回大田、梅溪发展种植养殖业助推脱贫,祥龙油茶种植示范项目、金池大闸蟹养殖示范项目和庆慧丰高端水产养殖项目、鸿泰生态竹狸养殖项目、红心柚种植项目等带动村民发展。按“土地流转收益、土地入股、农户托管”三种产业组合利益联结模式,流转土地3000余亩,发展油茶种植;流转土地500亩,发展大闸蟹养殖;流转土地500亩,发展高端水产养殖;规划以大田村为中心,辐射白家、元术、梅溪、邵塆发展油茶种植1万亩。
  生态竹狸养殖、红心柚种植、牛蛙养殖及综合水产养殖基地等一个个产业,在底蓬镇梅溪村落户生根。“以村资公司整合村内各种资源,引进实体经济专业运营。成功引进外地投资企业,鼓励返乡农民工朋友、当地在外成功人士回梅溪发展种植养殖业助推脱贫。”梅溪村党支部书记黄从辉介绍说,按“土地流转收益、土地入股、资产收益”三种产业组合利益联结模式,贫困户户均增收 2000 余元,助力贫困户“甜蜜路”上阔步前行。
  强化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继续优化配套设施条件,江安县持续加大力度。按照“区域、流域、全域”布局的思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新建或改造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1.3万亩、现代经作产业基地0.3万亩,改扩或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5个,改扩建水产示范养殖基地1个;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新建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灌站,新增农机动力等。

江安县大井镇农业产业。 邹锦容 摄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脱贫
  科学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发展休闲农业,不断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继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等系列措施稳步实施,江安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县交运局等部门、乡镇注重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村(乡镇)建设扶贫能力强的扶贫产业园;在贫困村推广小果园、小茶园、小鱼塘的“庭院经济”模式,结合地区特色,因人、因户施策,支持引导贫困户发展短期有收益、长期可致富的小买卖、小庭院、小养殖、小作坊等。并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农业生产基地景区化建设步伐,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因地制宜、立足村情发展农业产业,水情镇板栗村桂圆产业发展有效益,桂圆成为敲响“致富门”的“敲门砖”。
  从水清镇公路进入板栗村公路两旁,桂圆、柑橘等依次铺开,一条现代农业产业带渐成规模。2014年,水清镇板栗村被评为省级贫困村,村支“两委”带头谋脱贫致富之路。经过反复外出学习,横向对比考察,板栗村党支部决定依托镇党委“一核三片”核心发展部署,依托屏山移民群众带来的先进桂圆种植技术,大胆创新、主动作为,发展村特色产业。2015年始,村支部以包括硬化公路达标、基础设施配套、集体经济增加、贫困率显著降低等内容的五年期发展规划为指引,以桂圆产业为主,林下套种为辅的集观光、休闲、体验、品味为一体的农业立体化发展模式为载体,整合技术、土地、资金等各类资源,构建起了村集体、群众、公司三者互惠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贫困小村”向“特色产村”的华丽转变。
  2017年,板栗村实现整村脱贫,目前已成为水清镇打造桂圆、水产种养循环的立体农业示范片和田园综合体的核心示范点。
  笔者从四川省扶贫开发协会获悉,江安县“洪盛竹乡乌鸡(土鸡系)”“洪盛竹乡生态鸡(肉鸡系)”两产品获“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标识授权使用,体现了江安县在支持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方面的成效。品牌的创建,进一步提高了该县商标注册、管理、运用和保护水平,进一步提升了地理商标助力精准扶贫的成效,积极推动了该县农业转型升级,助力农民脱贫、致富、增收。
  有了产业,产品销售也很重要。该县注重建立健全产销对接体系,严格农产品认证认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完善生产、加工、流通标准和管理制度,提高贫困村农产品追溯应用覆盖面,确保使用贫困地区公益性集体商标的农产品真实、安全、放心。“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达到58个;积极推进线上营销和线下体验一体化经营,以益农信息社为依托,培育一批村级电商服务站点、电商主体,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品牌农产品知名度。
  县上也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示范创建行动,规范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财政补助等方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分享更多更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目前,新培育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1个、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1家。
  加快发展稳定的集体经济,助力社会企业和农民不断增收。鼓励通过参股企业、村与村合作、村企联手共建、盘活闲置资产、土地入股等方式做大做强集体经济,有效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益。
  底蓬镇党委、政府创新探索,形成了“五环利益联结”的党建促脱贫的经验模式。通过村党组织+村集体+村资公司+经济组织+农户的“五环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壮大贫困村产业发展,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村资公司专业运营作用,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群众多方主体共赢,推动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
  在总结大田村集体经济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在文武、梅溪、大田深入探索实践“五环利益联结”机制,增加贫困户收益。
  同时,该县在四面山镇、迎安镇、大妙乡、大井镇等贫困村把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民优先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引领带动大多数贫困户进行小龙虾、黑山羊养殖,种植蜜本南瓜和莲藕等,让贫困户的“钱袋子”鼓起来。大井镇新房村脱贫攻坚成效显,发展了425亩翠冠梨、100亩优质桃,目前长势良好;组织31个贫困户喂养124头黑山羊,目前已积累了一定的喂养技术;新培育2个养殖户,年出栏肉牛约100头等村级主导产业培育取得突破。
  “对于已经取得的产业扶贫成果,我们着力巩固,推进扶贫产业精细发展,全力以赴。”四面山党委副书记、镇长钟元刚对于产业发展促脱贫信心十足。
  科技示范引领的作用也非常明显。该县推进贫困地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建设两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大科技示范户培育力度,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40户,并进一步加强技术帮扶力量,对依靠产业脱贫的贫困户实现农业科技服务力量和技术精准帮扶全覆盖。
  脱贫,产业是根本,增收是关键,项目资金保障很重要。“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调整项目资金投向,将更多资金精准用于贫困村产业发展。进一步用好用活产业扶持基金,争取更多资源要素投向产业扶贫。”张云峰介绍说,江安有效整合产业扶贫资金,钱用到“刀刃儿”上,发展产业项目促脱贫攻坚。
  当前,江安县大力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高质量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