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青川实践
四川农村日报讯 韩旭 杨小刚 特约通讯员 刘保刚
“今晚到明天白天,我县将有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请注意防范强降雨可能引起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7月27日,青川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刘福昌刚加完班准备回家,就收到一条来自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信息。“要让群众睡好觉,我们就要为他们站好岗、放好哨,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立刻召集局领导班子和业务骨干,按照地灾防治相关预案,兵分三路奔赴地灾防控一线展开防灾、避灾工作。
这只是青川县主动作为防治地质灾害的一个缩影。近十年来,面对地质灾害突发性强、动态变化大的特点,青川县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突出科学防灾减灾,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坚固的“安全屏障”。
资料图片
一道墙筑牢安全墙,守好生命线
“每逢下暴雨,我们系统的干部就睡不踏实。”青川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何锦亭告诉笔者。
7月27日下午,何锦亭带着地环站监测员来到了乐安寺乡通坝村后山里特大滑坡隐患监测点,乡党委书记谭德浩在巡查并走访了附近几户群众后也匆匆赶到这里。他们向村里地灾监测员史桂华详细了解进入汛期以来的隐患点相关情况。
青川县地处龙门山断裂带和岷山断裂带交汇处,是地质灾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地质灾害多以中、小规模为主,点多面广、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特别是乐安寺乡通坝村后山里隐患点,是全省最大的隐患点之一,被列入国土资源部重点监控区域和地灾监测示范点。
在现场,县乡村各级干部把天气预报信息立即通过各种渠道传达到每家每户,提醒大家提高防范意识。同时,乡上还根据预案,指令数台挖掘机驾驶员 24 小时在村上待命,以防不测。所幸当天夜里的降雨量并不大,在干部们的守护下,这里的数千名群众度过了一个平安夜。
十年来,该县充分利用各级地灾防治资金近 5 亿元,累计实施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608 个,为全县群众构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墙。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从2008 年的 1242 处减少到目前的 342 处,受威胁人数从2008 年的 104459 人减少到目前的6546人。
一张网织好安全网,为群众站好岗
近年来,青川县采购、安装了雨量站、裂缝伸缩仪、数据采集记录仪、太阳能电池板等自动化监测装备,全面提升了地灾防治科技水平。
2018年,科技部批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地质云的地质灾害预警与快速评估示范研究”选定青川县作为县级示范区实施县。该县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蒲成华告诉笔者,项目的顺利实施,为青川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处置等管理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先进的科技支撑是引领青川地质灾害防治水平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保障,为全县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编织了牢不可破的“安全天网”,推动青川地质灾害防治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
该县自然资源局委托专业技术队伍采取集中培训、院坝会等方式,深入村组、深入农户进行地灾防治宣传培训,并对矿山和在建项目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每年入汛前,县自然资源部门会同交通、水利、住建、应急、教育、卫生等部门,在本行业领域内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专项演练,对重大地灾隐患点,采取自然资源部门指导、乡镇村社组织发动、群众自觉参与进行综合演练,对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由村社干部和监测人员组织群众进行逃生演练,做到逃生演练覆盖率100%。
一条心干群一条心,十年零伤亡
“大家提高警惕,注意听紧急信号,遇有险情随时撤离!”7月28日下午6时30分,在金子山乡,大雨夹杂着雷电如期而至,所有干部和抢险队成员均在隐患点周围进行不间断巡逻。他们与县自然资源局地灾抢险应急小分队会合,对隐患点进行了巡查,并提醒村民随时准备撤离。
早在5年前,青川县就建立了灾害监测群专联防、预警预报信息联享、救灾救援部门联动“三联”机制,构建了“县、乡、村、社、监测点”五级监测体系,形成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处处有人抓、点点有人管的工作格局,探索出了“土地整理+地灾避让”山区地灾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生态治理”山区地灾综合治理新模式,形成了地质灾害防治的“青川经验”。
近年来,青川县又通过与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〇九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六〇四大队等专业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合作,购买了专业服务,形成了“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的“三查”工作机制,对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人员居住地和活动场所,尤其是学校、医院、旅游景点、安置点等进行重点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点逐一落实各项防灾、避让及处置措施,实现了连续十年预案点内“零伤亡”的目标,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