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在邛崃市高何镇高兴村三组,有一座始建于宋代的石塔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曾行经于此,将革命火种播撒到了邛崃的十几个乡镇,而这里是“石塔寺区苏维埃指挥部”所在地。
如今的指挥部旧址上,已建起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7月12日,记者来到高何镇,重温那段红色往事,见证世代相传的红军精神,感受当地农业农村的欣欣向荣。
刘兴福向记者展示捐赠布币获得的奖状。
红军纪念馆重现辉煌革命历史
杨金海、王代元、陈永志……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位于天台山下的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拾阶而上,一个个人名让人颇感好奇。
“一共有407人加入红军北上抗日,都是我们高何镇的。当年,整个邛崃共有1000多人加入红军。”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馆长高建平说。1935年11月,长征中的红四方面军来到邛崃,先后在当地建立了两个区苏维埃政府和 9 个乡苏维埃政府。
而今的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正是位于当时的区苏维埃政府所在的石塔寺。整个纪念馆藏有300幅图片,连同300多件历史文献、资料、图表以及100多件实物,生动地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
“这些实物和文献,有的是市文馆所馆藏的,有的则是民间捐赠。”现年53岁的高建平担任馆长已有 21 年,在他看来,馆中珍藏的各类物件,都是历史的见证。
在纪念馆里,记者见到一张红军布币,币面上黑色油墨印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字样。这是邛崃农民刘代春所赠。“1935年,我父亲常去高何镇赶场卖猪肉,红军司务长爱在他那里买肉,用的就是这种布币。”74岁老人刘兴福是刘代春的小儿子,他说红军布币当年在邛崃并未流通,但刘代春感念红军解救穷苦百姓,本想将猪肉相赠。但红军军纪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最终他只好收下了布币。“前前后后一共收了41张,当时大概价值300斤猪肉。红军离开前还专门告诉我父亲,新中国成立后,可将布币换成流通货币。”
红军离开邛崃后,刘代春将所持的布币放在一本“三字经”中,藏在家中屋梁下保存。而后的岁月里,他始终珍藏着这些布币,直到1981年,才将布币捐献出去。
秉承“红色基因”农旅融合助农增收
而今,80多年过去了,红军精神仍在当地经久传承,高何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两年,每逢入夏后,高何镇高兴村5组村民陈世超都特别忙碌。2017年,他经营的红色主题文化乡村酒店正式营业,每逢周末,很多成都市民都会来此避暑度假。“灾后重建后,村里的各类基础设施都提档升级了,我们搞乡村旅游也更有盼头。”目前,陈世超的乡村酒店已成为全镇首家三星级农家乐,每年可带来超50万元的纯收入。
6年前的芦山地震,让距离震中仅数十里的高何镇遭受重创。震后,高何人民秉承了红军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万众一心、奋勇自救。筑房、修路、通网……基础设施迅速建起,与此同时,产业发展也在谋划布局。
“过去,我们的产业主要以旅游和务工为主,小规模的林木种植为辅。而今,全镇立足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也走向了多元化。”高何镇党委副书记肖敏告诉记者,震后,高何镇实施了125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了蜂糖李、黄金奈李、藤椒、红豆杉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建成了特色有机示范园,发展有机蔬菜以及中草药种植;当地养蜂户还联合成立了协会,将自产蜂蜜实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目前,全镇已组建专合社19个,涉及种植、水产、畜牧养殖、苗木等多个产业。”
由于红色资源丰富,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红色旅游业,仍然是高何镇今后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如今,红军长征纪念馆和楠木溪等红色景区已吸引了很多游客,未来,高何镇还将进一步加强红色遗址与红色旅游的融合,深挖具有吸引力的红色体验主题。
今年上半年,毗邻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全长2.5公里的“红军长征小道”正式打造完成,里面重塑了“雪山”“草地”等场景,让游客可以切身体会“重走长征路”。肖敏表示,下一步高何镇还将开发红军无名烈士墓、红军医院、天车坡战斗遗址等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并针对老年度假、青少年夏令营、自然教育活动等开展民俗服务,增强游客对红色文化的体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