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 姚文刚)戴上遮阳帽,扛起锄头……7月25日清晨,芦山县龙门乡隆兴村骆家坝组村民骆永清来到猕猴桃种植基地,开始忙碌起来。“每天务工收入70元,去年所得总计15000余元,这对我来说,相当不错。”去年,骆永清靠着在基地务工的收入将家里翻修一新。
猕猴桃种植基地是隆兴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该基地采用“村委会+公司+大户+农户”模式,总面积410亩。“其中220亩将在今年正式投产,其余190亩已进入试挂果阶段,全部按有机标准种植,市场前景可观。”隆兴村村委会主任杨成惠估算,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4.4万元,今年预计可达到30万元。
做大做强集体经济“蛋糕”——近年来,芦山县以“强村富民”为目标导向,按照“六个一批”发展思路,采取综合措施、拓宽发展渠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明显,为加快实现县委“三个三”发展定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龙门乡美丽如画
开渠引活水“空壳村”变“幸福村”
从芦山县城出发,沿着新修的水泥路前往宝盛乡中坝村,道路两旁的小花五彩缤纷,远处的茶山层层叠叠,一幢幢农家小院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山水田园之中,美丽祥和。
“如果没有村集体经济,没有引入的‘产业活水’,我哪找得到工作啊!”当了大半辈子农民的舒用庆,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在家门口找到了月薪3000元的工作,顺利实现了脱贫,日子越过越红火。
中坝村是芦山县较为偏远的一个行政村,过去由于山高岭大、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滞后,是典型的“空壳村”。而“空壳村”变“幸福村”的秘诀,正如舒用庆所言,是引入山村的“产业活水”。
据介绍,近年来,宝盛乡党委通过引进四川优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建脱贫攻坚茶旅综合体,帮助企业在中坝村发展黄金芽等高端茶叶近4000亩。与此同时,企业在综合体入口处建成200亩茶园,赠送给各村和贫困户,扶持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
按照规划,综合体以体验式茶旅观光、森林氧吧休闲、生态旅游等形式发展定制农业,建成集茶叶种植、加工,茶文化体验,康体疗养,休闲养身,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现代泛农业脱贫产业基地”。
“脱贫综合体模式新,建立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干部转变工作思路,向‘服务员’转型;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形成产业联盟,拧成一股绳。”中坝村党支部书记杨康介绍,中坝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加盟、村民务工的形式参与其中。
不只中坝村,按照“党建共建,优势互补”的发展思路,芦山持续培育村集体“造血功能”,使“空壳村”得以“破壳”,并有了长足发展。太平镇整合钟灵村、兴林村、春光村的产业周转金,在春光村修建集体茶叶加工厂,促进村集体年均收入增加3万元;双石镇石凤村党支部针对全村林业产业优势和群众运输实际问题,新建木材加工厂,通过对外出租,实现集体经济年均收入5万元;清仁乡芦溪村建起集体肉兔养殖基地,年出栏肉兔3万余只,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7万元……
芦山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到2021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总量将达500余万元,平均每个村年收入达25.9万元,高的可达100万元。
芦山县龙门镇优质猕猴桃等农产品基地环绕新村
补短板强弱项给村集体经济添“一把火”
近年来,芦山县各个村级组织着力做强村级主导产业,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同时,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结合,带动全县790余户贫困群众脱贫,1370户致富增收。但是,仍存在各村集体经济体量较小、发展不够平衡、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
如何给强村富民再添“一把火”?芦山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雅安市委决策部署,补短板强弱项,在推动“消薄增量”上下功夫。在加强工作指导、引进项目发展等方面发力,不断推进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具体而言,将通过定期召开村级集体经济联席会议,指导督促乡镇、街道履行工作职责、落实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大发展村集体经济考核权重,不断增强对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县级领导“包乡联点帮扶”和部门联村制度,管好用好“五个一”“三个一”帮扶力量,努力形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合力。
同时,拓宽收入渠道,鼓励村集体充分挖掘、整合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各类集体资产,盘活存量资产,挖掘集体资产增值潜力;强化各部门协同配合,整合金融、科技、旅游、农业等相关部门资源,加大资金投入,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针对村级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会同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村级集体经济资金使用办法,健全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程序,规范财务管理,加强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防止集体资产流失,提高村集体资产的利用率。
此外,芦山还将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规范集体经济支出范围和标准,加大开源节流力度,对村级公共事务实施“准入制”,全面控制费用支出;将村级集体经济使用纳入村务公开范围,定期公开,接受上级和群众监督,确保规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