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眉山市东坡区:感恩回馈传孝道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19-07-17

    75 岁的车玉芳照顾 103 岁的“养母” 

    四川农村日报讯 蹇玮杰 特约通讯员 陶广汉 文/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毫无血缘关系的邻居,到相互依靠的家人,几十年不离不弃地生活,眉山市东坡区思蒙镇娴婆村75岁的车玉芳感恩照料103岁的养母,诠释了这句名言的真谛,在当地群众中被传为美谈。
  “这两娘母都是好样的。同吃同住几十年,把老人照顾得这么好,真的不容易。”7月5日,笔者走进东坡区思蒙镇娴婆村车玉芳家中,只见103岁的张婆婆刚起床,端坐在靠背椅上。正忙着为老人梳洗的车玉芳说:“我妈一直都很讲究,头发要梳顺,脸要洗干净,衣服也要整理好,收拾得巴巴适适了才会出门。”
  这母女俩亲密无间的故事,还得从车玉芳小时候说起。

image.png

车玉芳(右一)与养母、女儿合影

    幼失怙恃邻里干婶成“亲妈”
  作为娴婆村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车玉芳原本姓高,小时候有着一个圆满的家庭。父母勤劳纯朴、乐善好施,谁家有了困难都会伸出援手,因此,在左邻右舍中颇有口皆碑。然而,就在车玉芳12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不久父亲也不幸身亡,只留下她孤身一人,衣食无着,艰辛度日。“这孩子孤苦伶仃,总得有人照顾。”于是,作为邻居的车安明、张学华夫妇,毅然把她收养起来。
  一开始,车玉芳并不愿意融入这个家庭,无论车安明、张学华夫妇如何耐心照顾,她内心始终不太接受,而且只愿意叫他们车叔、车婶。
  “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将我像亲闺女一样对待。”回忆当年的情景,车玉芳很是感慨。然而,最终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车玉芳的想法。有一次她半夜突发高烧,病情严重。那时农村交通十分闭塞,若是从家到乡镇卫生院去看病,需要走10多里弯弯拐拐的小道。但是,车安明、张学华夫妇不顾天黑路远,背着她高一脚低一脚地往镇卫生院赶。由于就医及时,车玉芳很快痊愈。那一夜,车玉芳从养父那宽厚的背上真正感觉到了父母一般的温暖,心里升起一缕阳光。她对张学华也逐渐从最早称呼的张婶、干婶改口喊成了“妈妈”,并且主动将自己由高姓改为了车姓。自此,车玉芳才真正融入了这个家庭,过着开心的日子。
  斗转星移,一晃数十年过去,养父车安明离开人世,养母张学华已是风烛残年。怀着感恩回报之心的车玉芳不离不弃地陪伴老人。有人不解地问她:“你又不是老人亲生的,为啥把她照顾得那么好?”车玉芳回答:“她照顾我小,我要照顾她老。早些年要没有她老人家的抚养,我这个孤儿后果就难说了。”
    暮暮垂老用陪伴诠释最真的爱
  如今,车玉芳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但她每天都会陪着“母亲”在村中路上散步。车玉芳说,现在老人虽然牙齿稀少,但胃口依然不错,每顿能吃一大碗饭和大半碗肉;由于这些年老人听力下降,所以对她说话需要大声一些,有时一句简单的话也要重复说几次,才能让老人听清楚。另外,老人还有在床上吃早餐的习惯,因此,每天早上准时,车玉芳都会将做好的早餐送到老人床前,并亲切地道一声:“妈吃饭了。”并守着老人把饭吃完。之后车玉芳才帮她洗漱收拾。到晚上,担心老人铺盖没有盖好,“起夜”容易着凉,于是,车玉芳又将床铺搬到老人隔壁,深更半夜起床查看,生怕老人有什么闪失,所以老人很少生病。“看着她老人家活得这么有精神,我们全家都非常高兴!”车玉芳说。
  看到妈妈 70 多岁的人了,还没日没夜地照顾着另一个老人,车玉芳的女儿、女婿都说:“这让我们既感动又不放心。”于是,几年前在深圳打工的他们便返回家乡,女婿利用在外务工做厨师的专长,就近在当地路边开了家餐馆,店里生意兴隆。张婆婆则每天坐在餐馆门前,晒晒太阳,感受着餐馆的热闹气氛。顾客听说这位老寿星的故事后,也都喜欢给老人家拍个照、合个影,摆个龙门阵,让老人乐得合不拢嘴。
  “别看我妈年纪大了,可一听到有人要给她拍照,可高兴了。”车玉芳说。
  车玉芳的女儿车学枝说:“我妈是70多岁的人了,为减轻我妈的压力,我们也承担起部分照顾奶奶的责任,让老人家感受生活的快乐。”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