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吴平 文/图
好吃不过茶泡饭,这是什邡女子王露对儿时味道的“执念”。这茶必定是不苦不涩、放凉后仍有回甘的“红白茶”。“热米饭浇上茶水,不用菜就能吃掉一大碗,对于胃口不佳的小孩尤其有效。”王露告诉记者。
6月16日,王露在成都的生态市集上请过往的消费者品鉴“红白茶”,没到市集结束茶就全都卖完了。“原生态野生茶30元一包,味道不错也不贵,包装还讨喜,性价比高。”有消费者如是评价。
这款“红白茶”据说是以前喝不起绿茶、花茶的人的茶饮替代品,后来因资源锐减、采摘困难、产量降低,市面上已较难看到。王露将它推向大众家庭消费,希望能让“红白茶”免于消亡。
王露在采摘茶叶
资源减少、采摘不便
“红白茶”淡出市场
“红白茶”因产于什邡红白镇而得名,是一种樟木科木姜子属的植物,不属于绿茶,不含茶多酚、儿茶素等物质,但生津解渴,茶汤红亮有回甘,热饮、冷饮都适合,非常耐泡,晚上喝也不会失眠,男女老少都适宜。
记者从一部关于“红白茶”的纪录片中获悉,这种体型高大的乔木在红白镇较 为 集 中 ,以 前 每 年 新 叶萌 发 时 ,几 乎 家 家 户 户 都要 做 茶 ,每 家 都 建 有 高 高的晾棚。
除了家庭消费,茶馆、饭店待客也用它。以前有些机关事业单位有接茶饮的铁皮桶,也泡“红白茶”,可以泡一整天。
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树曾被大量砍伐。“5·12”地震后,村民搬到山下的集中居住区,去往山上不方便,采茶制茶的越来越少。零星的几户茶农将茶卖给茶厂,再经零售商卖到德阳、绵阳一些茶馆、火锅店。
2013 年,王露听亲戚说“红白茶”不好采、不好卖,很担心以后再也喝不到。“此外,我们这儿的豆瓣酱也是用熬煮的‘红白茶’水做的。”如果没有了这种茶,就失去了一大半家乡味道,王露遂产生了推销“红白茶”的念头,但只是兼职,在朋友圈里试试看销路。
市集+朋友圈
代言家乡美食、旅游
“看到有走高端路线推销‘红白茶’的,500元/斤,但我认为在名优绿茶、红茶等已经饱和的茶叶市场,这种定位没有竞争力,于是走亲民路线。”王露说,不过,为了更有商品性,还是要做分选和包装设计。尤其这种茶容易碎,长途运输更要小心轻放。
销售情况比预想的乐观,从最早的十几包到如今每年能销售出去700包,干茶收购价也从50元/斤提到80元/斤。
“除了参加成都各类生态市集,还有朋友互相推荐。很多人试用了茶后挺惊喜,说是又喝到了小时候喝过的茶味道;成都一些上了年纪的婆婆也说终于又看到‘红白茶’了。第一次喝过后,很多回头客每年都会订几斤。”王露说。
“红白茶”采摘期只有半个月,目前仍以野生资源为主,如果遇到病虫害就会减产,不给茶树除掉攀附的藤蔓,也会影响新叶萌发,所以每年产新量还是有限的。因为供货量无法保障,淘宝等电商平台难进入。但据说什邡市政府已在研究“红白茶”的基地建设,繁育种苗、矮化密植。如果产业能起来,王露算是先来“探路”了。
除了“红白茶”,王露还成功推销了当地豆腐乳,征服了一大批挑剔的食客,有江浙的朋友,还有马来西亚的华裔等。通过美食,有客户开始记住“什邡”这个地方,进而想去旅游。
虽然这种简单的销售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推动“红白茶”的产业化发展,但王露相信“吃货”的力量,他们是检验产品生命力的试金石,“看着这些深山里的美食被更多人知晓和喜欢,很能产生自我价值感,也许这才是最高明的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