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 记者从省农业厅获悉,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尊重农民意愿、立足产业培育和突出培育重点的原则,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和“五区一园”建设,突出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能力和培育工作基础保障能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撑。2017年我省将要培育各类型新型职业农民4万人。
据了解,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在全省179个县(市、区)实施,并以3个部级整市示范推进市(含18个部级示范县)、81个部、省级示范县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示范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资料图片
2017年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和2016年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对象2017年创业孵化,将按川农业函〔2017〕604号进行资金补助。现代青年农场主调训按川农业函﹝2016﹞411号文件执行,每人连续支持2年,2016年培育对象人均补助标准3000元,2017年培育对象人均补助标准3500元,由培育对象所在地的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拨付培训机构。
抓实抓细教育培训各环节工作:规范开展培训,按公共基础、专业技能、能力拓展和实训操作等模块构建培训课程,明确目标、内容、形式、考核、服务等环节标准。丰富培训内容,突出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合作精神、绿色发展理念、信息化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消防常识和转基因科普等内容,强化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发展能力,提升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现代农业经营管理能力。强化实践教学,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坚持按需施教,推行启发式、互动式和案例教学。
资料图片
遵循农业特点和农民教育培训规律不断创新培育机制:坚持分层分类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动。省级开展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调训工作,由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农广校作为培训机构具体负责。市级可根据当地主导和优势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职业经理人调训工作。项目县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工作并及时上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管理系统;同时,为确保川委〔2017〕303号文件“每年就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万人”目标任务的完成,各项目县还需在项目下达计划之外统筹培育适应当地农业发展需求的各类型职业农民,并自行建立培训台账。大力推广分段培育,推行“一点两线、全程分段”模式,在产业周期内分阶段组织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鼓励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专门机构建设,积极调动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农广校等公益性机构培育主体作用,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机制创新,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参与培育工作。
资料图片
积极开展延伸服务,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能力:对接扶持政策,引导土地流转、产业扶持、人才奖励激励、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争取专项扶持政策。搭建交流平台,引导成立协会、联合会、联盟等组织,鼓励新型职业农民抱团发展。推动农技推广、农业科研院校等专家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跟踪服务,对接创业扶持项目,提升学历层次,扩大产业规模。
大力夯实培育基础条件,努力构建培育工作长效机制:完善师资选聘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共享的培育师资库,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打造名师队伍。遴选推介示范基地,加强培训机构和基地的遴选管理,重点建设一批示范性综合培育基地、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全省着力打造10所示范学校和培训基地。强化教学资源建设,按照分层开发、择优选用的原则,丰富教材和课程资源,优先选用部省规划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