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宣汉:青山变金山 民宅变民宿 村民变演员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19-05-21

    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带动宣汉9万多贫困人口脱贫奔康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文艺 特约通讯员 张平

  景区风景如画、游人如织,店铺生意火爆、购销两旺……景区内、广场上,伴随着高亢的巴人舞曲,身着鲜艳土家服饰的当地村民跳起了巴人舞,成为景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是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开园以来随时可见的动人情景。

  5月20日,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景区按照国家5A级标准建设,建成后直接带动102个贫困村、9万多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辐射带动周边46万余人增收,推动宣汉县从四川贫困人口最多县转变成四川减贫人口最多县,为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仅“五一”小长假期间,景区就接待游客15.3408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830.4万元。

image.png

资料图片

    昔日土坨坨 今朝香饽饽

  “自从通了公路,我们的药材能够卖出去了,家里40多亩木香,每年能收入近2万元;养了20多桶高山蜜蜂,每年能收入8000多元。”黄连村昔日的贫困户刘福太算着账,脸上笑开了花。

  黄连村地处巴山大峡谷深处,既有天麻、厚朴、黄连等野生中药材,又有高山蜂蜜、土核桃、岩豆等天然土特产,以前因为交通的原因人迹罕至,好东西都被“困”住了,当地老百姓抱着香饽饽却过着穷日子。

  大峡谷景区的开发,给黄连村乃至周边乡镇群众带来生机。短短两年多时间,昔日全县最差最穷的地方嬗变成全县最富最美的地方。当地群众瞅准了景区开发的大好机遇,结合本村生态优势,发展中药材产业和乡村旅游。昔日放在家里不值钱的腊肉、土豆、岩豆、玉米等原生态“土坨坨”,瞬间变成了餐桌上游客抢手的美味佳肴,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起来了。

  “没想到,我们这些穷地方如今成了景区,我从泥腿子变成了老板……”谈及今天的幸福生活,漆树土家族乡朝阳村村民覃永见笑了。“今年五一节期间,我7个房间爆满,腊猪脚、土鸡等成了游客最爱吃的菜,几天下来收入了5000多元……很多游客临走时还买了很多土特产。随着景区功能不断完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肯定还会好!”覃永见信心满满。

  峡谷、幽云、山水、溶洞、天然食品……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通过文旅扶贫景区开发,变成了真金白银,让当地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image.png

游人如织

    返乡开民宿 民宅变金宅

  “现在我回来开民宿,比在江苏打工赚钱多,还能照顾家庭。”老作坊客栈的老板娘龙光兰一边在厨房里忙个不停,一边还不忘告诉笔者。龙光兰一家有酿酒手艺,这里的菜品全都是就地取材,“神豆腐、苞谷酒”等天然美食、“坝坝舞、巴山歌”等土家风情皆是老作坊客栈的卖点,仅今年一季度收入就达到3万多元,周末节假日更是应接不暇,电话稍打迟了还定不到位置。

  笔者了解到,借助大峡谷景区开发良机,像龙光兰这样回乡开民宿的人不在少数,以前60%的人都在外打工,如今90%的人都回乡创业、就业。他们将自己的老房子改建成土家民宿,提供吃住一体化服务,在自身致富的同时还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让当地的民宅变成了“金宅”。

image.png

景区一角

  白天忙种地 晚上当演员

  “白天在家种田,晚上在景区跳舞,两份工作,一份休闲。”在巴山大峡谷,当地不少村民过上了这样惬意的生活。这里是巴人的聚居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薅草锣鼓、车车灯、钱棍舞”等民俗文化根植于每一位巴人心中。

  “第一次来巴山大峡谷的时候,给我的感受就是只有漂流,没有什么看点。今天再次来到这里,感受到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多了许多景点,还有我们刚刚看到的许多民俗表演,我感受到了巴山儿女的热情和当地的巴人文化……”来自陕西的游客朱芳非常惊喜。

  为了提升景区旅游品质,打造浓郁的巴文化氛围,丰富游客生活,景区成立了巴山民俗表演艺术团,组织辖区内群众参加表演。在巴山民俗表演艺术团里,有不少人都是白天在家种田,晚上在景区跳舞,两份工作、两份收入,既繁荣了景区生活,又增添了家庭收入。

  “白天忙干活,晚上当演员,既挣了钱,又锻炼了身体,好巴适!”景区群众张晓红竖起大拇指,喜上眉梢。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