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
园区内矗立的形象展示牌
记者 王飞 文/图
致读者:
今天是2017年7月19日,欢迎来乌干达,这里气候宜人,温度18至24摄氏度,乌干达的大部分地区温度常年保持在此水平;欢迎来乌干达,这里不但可以领略赤道线上的雪山风光,还可以欣赏到世界上最长的河——尼罗河独特的美景。——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
深阅读
日前,农业部启动境外农业对外合作示范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两区”建设试点。首批选出的境外农业对外合作示范区,就有四川友豪恒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组织实施的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
中乌农业产业园位于乌干达南部,是以中乌农业南南合作项目为平台建立的,位于世界上第二大淡水湖——维多利亚湖旁边。从前期考察酝酿,到2014年启动规划,到2016年4月26日隆重开园,本报此前已进行了两次跟踪报道。7月18日,本报记者跟随四川农业代表团第三次来到乌干达,感受四川“庄稼汉”如何在东非高原上创造农业奇迹。
第一步
拓荒
面对蟒蛇和黑蚂蚁,将沼泽和荒坡改造为初具规模的良田
2014年,由省农业厅搭台助推,科虹集团旗下惠农机械和鑫融投资、绿科禽业、仲衍种业、润创建筑、川龙拖拉机6家四川民营企业抱团出海,发起成立四川友豪恒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乌干达投资建设中国—乌干达农业合作产业园。
“项目计划总投资2.2亿美元,在乌干达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园区。”四川科虹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恒介绍,项目由中国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规划设计,友豪恒远农业在乌注册的科虹乌干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建设。
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分卢卡亚、卢韦罗两个园区,共有土地1万余亩。记者在园区看到,以前的荒草和灌木丛已被全部铲除,荒坡已被推平,园区公路、机耕道、水利渠系、电力设施和房屋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
“刚到园区,根本不是你现在看到的这样,而是灌木丛生、沼泽遍地、荒坡林立。”科虹乌干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宗君说,恶劣的自然环境让有充分准备的他也倒吸一口凉气。灌木清理、开荒整地是面临的首要工作。
乌干达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温和,全年只有“两季”:雨季和旱季。“最让人头疼的是雨季。”唐宗君说,待开垦的荒山荒坡大多是沼泽地,大型机械在作业过程中,经常陷入沼泽之中,需要20多个人肩拉手推,才能让大型机械从中摆脱出来。
雨季里突如其来的大雨也让人措手不及。晴朗的天空随时会飘来一片乌云,带来短促而密集的瓢泼大雨。“开始我们还会躲到大树下面,后来也习惯了,干脆让它淋个够,反正大雨过后就是大太阳。”唐宗君说,像这样衣服湿了干、干了湿,有时一天要经历几次。
“40公斤以上的蟒蛇,我就碰见过3次,吓得惊叫。”舒子成是省农业厅派往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的农机技术员,已在园区近2年。他说,被赤道横穿的乌干达雨水丰沛、气温适宜,半人高的野草和灌木丛中,生活着许多野生动物,最多的就是蛇。
“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当地的一种黑蚂蚁,对人的攻击性强,附着在皮肤上使劲咬,痛得很,甩都甩不掉。”舒子成说,这种黑蚂蚁有毒,如不及时处理,容易让人神志不清,“它们的巢穴大的有近半人高,大多数有二三十厘米高。”
从建园初始未开垦的“处女地”,到如今一望无际的希望田野,科虹乌干达公司的员工们,正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在非洲创建起一座让人震撼的“高原粮仓”。
第二步
复制
将资金、技术和生产理念带到乌干达,园区带动当地种植上万亩水稻,解决近万人就业
7月19日,在卢卡亚园区,3万平方米的水泥地面上,20多位员工正在晾晒刚收获的稻谷。“我们现在每天要收获15吨稻谷,生产大米10吨。”看着金灿灿的谷子,李晓华脸上掩饰不住笑容。
李晓华是达州人,已是第三次在乌干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从最早在肯尼亚批发牛仔裤,到转战乌干达从事农业;从以前自己“单干”,到如今成为卢卡亚园区负责人,近5年的时间,李晓华切身感受到资金和技术给当地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乌干达有很好的土地、适宜的气候和大量的劳动力,但是当地耕作方式粗放,耕作水平不高,粮食产量低下。”李晓华说,以前当地每亩水稻收成只有150公斤,甚至更低,如今每亩稻谷的产量达到500—600公斤,提高近3倍。
记者看到,在卢卡亚园区5746亩土地上,平地机、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在不同区域开展作业。“由于乌干达气候特殊,园区里可以天天种、天天收。”李晓华说,这一独特的耕作现象被他们称为“轮作”“轮收”。
“粮食收成好,全靠技术。”联合国粮农组织框架下的中国-乌干达农业南南合作项目专家吴志平说,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建成后,专家组成员从土壤结构、良种选育、机械运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确定了适应当地实际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我们有自己的专家团队,还培训当地的‘土专家’,让他们长期为乌干达的农业生产服务。”吴志平说,科虹公司已经制定人才培训计划,将依托乌干达孔子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培训50人的经营管理人才和400人的农技骨干队伍。
在卢韦罗园区,记者看到,现代化畜禽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农产品仓储物流区和综合管理服务区正在有序建设。园区采用“企业+农户”模式,企业为农民提供良种、农资及免费技术服务,同时按照契约收购农产品,从而与园区周边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以核心园区为龙头,梯次辐射带动当地农业发展的局面。目前,园区已带动当地种植1.2万亩水稻,解决了近万人的就业。
“四川农业企业在乌干达的投资很受欢迎,这个项目有助于解决我们的粮食安全问题,带来了新的水稻品种。”在呈现丰收景象的稻田边,乌干达农业部官员很开心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第三步
辐射
中乌携手,建成我国境外农业对外投资样板工程,未来将吸引更多国内企业和当地农户
8月3日,中乌农业产业园迎来祖国的贵客。这一天,中国农业部党组成员兼人事司长毕美家一行专程来到园区调研。“打造境外农业对外合作示范区,这是国家对我们的信任和重托。”在成都的罗恒获知消息后,感慨万千,也十分兴奋,他在朋友圈里不停地转发着当天农业部领导在园区调研的图片和视频。
2012年起,农业部安排四川省农业厅以“一省包一国”方式实施“中国政府-联合国粮农组织-乌干达政府”三方协议下的农业“南南合作”项目,先后派遣了47名优秀农业专家赴乌开展农业技术援助,受到乌干达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
在实施好该项目的同时,省农业厅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四川农业企业赴乌投资创业,先后5次带领川企赴乌考察,并7次接待乌干达政府代表团来川访问,最终促成了四川科虹集团牵头、6家企业抱团建设的“中国-乌干达农业合作产业园”在乌落地。
通过“专家探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建设而成的园区,得到了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的高度关注。
“我要热烈祝贺四川企业在乌干达取得的成就,对‘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由企业投资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合作项目感到十分高兴。”当地时间7月19日下午,穆塞韦尼在坎帕拉总统府会见了四川农业代表团一行,对园区取得的成果大加赞赏。
罗恒告诉记者,乌干达政府对中乌农业合作项目非常重视,对园区建设所需要的帮助都优先解决。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园区合作地位的提升,也让川内众多企业对乌干达这片热土持续关注,纷纷寻找合作项目。此次随同四川农业代表团一同前往乌干达考察的四川同成鑫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可士可果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久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3家川企老总,对园区的合作方式、合作内容都有高度兴趣,表示要带领团队再赴乌干达,进一步考察、调研市场,积极参与到“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上来。
“园区规划打造农业生产技术孵化中心、农业产业合作中心、农产品加工物流贸易中心3个核心园区。”罗恒说,我们的“小目标”是,以“公司+农户”的方式直接带动50万亩、辐射100万亩农地发展现代农业,解决当地10万人就业,带动100万人增收,提升乌干达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也为四川农业“走出去”打开了一扇窗。“我们将帮助项目建设企业,以‘主体抱团、风险共担、兼顾各方、各有侧重’的企业合作机制,将园区打造成为一个具有招商功能的开放式大平台。”省农业厅国际合作处处长蔡军军介绍,将借助农业对外示范园区建设,吸引更多的涉农企业参与,并以“公司+农场”“公司+农户”等方式,带动有意赴乌发展的国人和当地农户规模种养,扩大农产品贸易,辐射非洲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