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岳池县大佛乡农技站副站长何自德(右)在与农户交流高粱种植技术
岳池齐福、大佛乡发展高粱产业,走出分户种植新模式
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周金泉 特约通讯员 黄汉军 文/图
酷暑时节,粮食大县岳池县的高粱地里,一株株高粱涨红了脸、笑弯了腰,再过10多天就可收获了。记者了解到,在岳池县2万亩高粱种植面积中,规模种植就看齐福乡、大佛乡,两个乡发展高粱产业犹如师徒,各自种植了5000亩左右,发展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各书特色“高粱故事”,共同顶起了全县高粱产业的“半边天”。
高端低端效益都不错
“我种了4.5亩高粱:头季高粱产两三千斤,卖五六千元;二季高粱还可产一两千斤,还能卖2000多元;利用空闲将脱过粒的高粱穗扎扫把,卖6元/把,我还有3000多元的收入。”7月28日,岳池县大佛乡滴水岩村一组农户杨世忠乐呵呵地说,他种高粱已经有10年了,在当地算大户,种植管理得也好,家里连包谷都不种了,因为,“种高粱的收益比种玉米、水稻都好得多!”
“在我们这里,农民种高粱是为了挣钱,种玉米仅是为了养殖。”大佛乡农技站副站长何自德说:“2009年,我乡将高粱作为主要产业规模发展,从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引进了泸糯8号、川糯粱1号等出酒率高的品种,调减玉米面积,2012年最高峰时发展了6500亩高粱。随着农村劳力减少,今年高梁种植只有5300亩了。我们年年都与本地酒厂签订单,酒厂用我们的高粱生产低端酒,目前收购价为4.4-4.8元/公斤,简直供不应求。”
大佛乡这套种高粱、卖高粱、卖扫把,形成一个完整高粱产业链的模式是从邻近的齐福乡“拜师”学来的。齐福乡于2008年规模种植高粱,2012年、2013年一度发展到6000亩,此后也因农民外出务工原因,目前面积稳定在5000亩左右。不过,齐福乡一开始就走“高端”路线。
“我们本地有一个酒厂,大量需要高粱原料,种植高粱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们就与酒厂签订单,多年一直稳定在5元/公斤的收购价。”齐福乡干部吴国平说:“因为,我们的品种是从茅台集团引进的 ‘红缨子小高粱’,适合酿造高端酒。所以,‘红缨子小高粱’好卖得很,客商要很早下订单才买得到。而且,这个品种一直不会被淘汰,茅台酒厂都是以它为原料的。”
走“高端”的红缨子小高粱,单价高出大佛乡的糯高粱一大截,但是亩产量却只有三四百公斤,不如大佛乡亩产500公斤左右的糯高粱。两者殊途同归,总体收益旗鼓相当。
因地制宜分户种植形成规模
齐福乡和大佛乡在高粱产业发展上,犹如亲密的师徒关系,发展模式总是“如影随形”。除了他们均利用项目资金采购种子、农资等免费发放种植户以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即是,他们均采用了千万农户的分户种植模式,而没有随大流去招徕业主流转土地经营。其实,这也是针对高粱这一品种特性的因地制宜之策。
“我们只是在发展的头一年,由三四个业主来包了5000亩地种高粱,但七八十元1个工的人工成本,太高了,同时,业主管理不善。种一年下来,业主挣不到钱。”吴国平说。
县农业局信息站站长王太益说:“业主的管理粗放、技术粗放,1亩的产量只有170公斤-180公斤;每亩还要投入10个劳动力,还有地租;关键是收获的时候,高粱脱粒以后,同一批次有很多青的嫩的,必须找晒坝晾晒,但规模种植的业主缺少晾晒场地,这样,就更无法实现正常产量了。”
何自德说:“2012年,有业主想来包5000亩种高粱。乡上分析以后没有答应,我们担心业主的管理水平达不到,怕今后出现扯筋和遗留问题。”
“高粱在我们这里不适合机械化种植;而且,也不是经济价值很高的作物。由一家一户的农户来种高粱,晒坝、劳动力、管理等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王太益说,“高粱很适合作为农村脱贫攻坚的一个产业发展,一家一户种好了肯定大大增收。”
于是,齐福乡、大佛乡的高粱产业就依靠一家一户的散户而形成了规模,顶起岳池高粱的“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