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移交?
卧龙特区的地方事务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部分社会管理事务,如教育、卫生等民生事务,需省林草局协调相关部门,再经省、州、县职能部门层层审批。“特区不特”权责困局越发明显
如何移交?
卧龙特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协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等事权划归汶川县;普通公路事权移交阿坝州、汶川县;核心生态区的栖息地保护等职能,交由即将组建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分局统筹
(记者 陈俊伶 王成栋)成都向西120公里,邛崃山脉东南坡,就是被誉为“大熊猫王国”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83年,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卧龙特区)成立,成为我国因建设自然保护区设立的第一个特区。
42年后,大熊猫保护与栖息地发展的历史被重新书写。前不久,省林草局正式向阿坝州、汶川县移交卧龙特区的地方事务管理职责,“大熊猫王国”改革进一步,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兼顾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
卧龙特区地处阿坝州汶川县西南部,辖耿达、卧龙两镇,面积200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000多人。这里还是全球野生大熊猫栖息地最为完整的区域,承载着中国生态保护的独特记忆。
1983年,卧龙开启了中国珍稀物种保护新范式——为加强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卧龙特区于当年成立,由原省林业厅代管,并与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署办公。
卧龙特区的特别之处,在于以特殊体制兼顾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1986年,全球首只人工繁育成活的大熊猫“蓝天”降生于此;2006年,当地尝试人类历史首次放归圈养大熊猫;2008年,由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特区内民房和大熊猫圈舍大面积垮塌,后在全国各地特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援建下完成灾后重建,涅槃重生……
如今,在卧龙特区,大熊猫带来的流量真实可感:游客、车辆络绎不绝,民宿、农家乐的停车场满满当当。
“‘大熊猫效应’直接改变了我的生活!”来自耿达镇的客栈老板杨女士介绍,她家于6年前在距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10公里处开了一家客栈,提供餐饮、住宿、休闲等服务。“如今生意特别好!以前只能勉强吃饱饭,现在全家年收入超20万元。”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卧龙特区内野生大熊猫数量为149只、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万元以上,分别是1983年的近2倍、约172倍,实现了大熊猫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双跃升”。
移交后具体事务各司其职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卧龙特区特殊管理体制愈发暴露局限性。
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卧龙特区被纳入其中。国家公园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保护等级最高的一类,明确提出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实现栖息地跨区域一体化保护。而卧龙特区的地方事务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部分社会管理事务,如教育、卫生等民生事务,需省林草局协调相关部门,再经省、州、县职能部门层层审批。“特区不特”权责困局越发明显。
经过4年时间酝酿,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将卧龙特区地方事务移交属地管理。
具体如何移交?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卧龙特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协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等事权划归汶川县;普通公路事权移交阿坝州、汶川县;核心生态区的栖息地保护等职能,交由即将组建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分局统筹。卧龙特区管理机构暂由省林草局和阿坝州共管,以阿坝州为主。“今后卧龙的保护与发展将得到国家林草局、省级相关部门以及阿坝州、汶川县党委政府的共同支持,一定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新跨越。”
随着卧龙镇、耿达镇划转汶川县管理,当地已对未来发展有新规划。汶川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要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依托都四山地轨道等重大项目,高水平打造山地轨道交旅融合示范区,全力推进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熊猫文化等产业,加速形成生态保护与地方发展正向反馈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