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釦 胡明强 记者 李全民)7月30日清晨,四川青川三锅镇民兴村的大棚里已是一幅忙碌景象,簇簇色泽粉嫩的“粉耳1号”长势喜人,村民们提着竹筐穿梭棚内,指尖翻飞间,新鲜采摘的粉木耳便装满了筐。一朵朵珍稀粉木耳的规范化种植,正让越来越多的青川人在家门口捧起“致富碗”,这也正是当地用党建串起产业链、用科技激活乡土资源的鲜活写照。
“以前这130亩的大棚没有得到最大化利用,现在全种上了粉木耳,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能让村民就近务工,真是一举两得。”民兴村党支部书记罗平站在棚边笑意盈盈。他透露,转机始于村党支部的一次“招商行动”,他们通过政协“有事来协商”平台,与青川秾芳食用菌有限公司成功牵线,共同打造的粉木耳全产业链项目就此落地。
企业入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换种”。2024年4月,他们引入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李小林团队最新驯化的“粉耳1号”品种,在传统黑木耳种植基础上反复开展“出耳实验”,终于让这抹独特的“粉色”在青川扎下了根。要让“新物种”茁壮成长,离不开科技“撑腰”,村党支部便主动对接科研院所促成深度合作,邀请专家学者组成“周末工程师”团队,利用周末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技术。
“团队已累计开展培训5场,培养技术骨干20余名,带动周边30余户农户科学种植,形成了‘专家带骨干、骨干带农户’的良性循环。”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李小琳介绍道。
此外,企业同步投入的智能化温控大棚和液体菌种技术,更让粉木耳产量提升20%,种植成功率跃升至98%,彻底改变了传统种植“靠经验、看天气”的被动局面,实现“四季丰收”的突破。
“现在四季都能采收,年产量约 30 万斤,不仅热销全国二、三线城市,还出口到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目前订单已达 28 万斤。” 公司总经理周永贵介绍,企业还联合村党支部创新推行“1+N”联农带农模式,由公司提供技术标准、村集体统筹资源、合作社组织生产,构建起了利益共享机制,带动年均每亩用工260人。
“以前种木耳全凭感觉,天热了猛浇水,天冷了瞎盖膜,产量忽高忽低。”村民伍天赋跟着学了半年,如今种植粉木耳信心十足,“现在有了传感器和科学种植技术,产量比以前稳多了。我还准备带动身边的残疾朋友一起种植粉木耳。”村民杨林珍也笑着说:“每天在棚里摘木耳,一百多块钱当天结,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挣钱,比外出打工踏实多了。”
眼下,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中,青川粉木耳产业正迈向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企业将以全产业链打造为核心,逐步建设高规格实验室,开发即食木耳、木耳酱等高附加值产品,构建从菌种研发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村里则计划扩大种植规模,让更多农户学技术、挣工钱。
“我们要把粉木耳的产业链深深扎在青川的土地上,让‘小木耳’真能撑起乡村振兴的‘大天地’。” 罗平望着连片的大棚,眼里满是憧憬。
从青山绿水间的一抹粉到带富一方的大产业,青川的实践印证着:党建牵线凝聚合力,科技赋能提升效益,联农带农稳固根基,小小的菌菇正撬动起乡村振兴的广阔未来。(青川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