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激活“人地钱”要素宜宾乡村振兴实践走在全省前列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19-04-26

    ——访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余江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吴平 杨勇

    成绩是干出来的。

    2018年7月26日,省委督查室到宜宾市开展工作回访,认为宜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等不靠、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已经走在了全省前列。

    对此,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余江4月18日向本报记者介绍,2018年以来,宜宾以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强市和全省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区为目标,着力激活“人地钱”关键要素,在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取得了新突破。

    落到实践中,宜宾市11个“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工程”已完成项目634个,完成投资22.8亿元,形成了一批可看可示范可推广的综合示范区。宜宾是如何做到的?

image.png

余江(右二)在基层调研。 宜宾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开垦“金融实验田”乡村振兴有了源头活水

    金融是经济的命脉,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宜宾作为一个大的金融实验田,宜宾人的创新精神在这当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从“两证一社”林权抵押贷款,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分置”,无不走在四川乃至全国前列,并且一环紧扣一环,由浅入深,彻底改变着当地“三农”的整体面貌。

    余江回顾:“不等不靠,就是除了向上争取资金,更要通过自身寻求融资办法。”为此,去年宜宾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建立了全国第一支以“乡村振兴”冠名、首期规模100亿元的“乡村振兴发展基金”;二是组建宜宾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以叙州区省级试点为例,明确规定信贷资金出现损失时,银行、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区政府、区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分别按3:3:3:1比例分担风险;三是构建“政银合作”支持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每年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投放宜宾农业农村贷款资金60亿元,邮储银行宜宾分行各项涉农贷款投放不低于10亿元,建立5000万元的宜宾市特色农产品 “收储贷”基金,放大贷款倍数,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盘活土地资源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求

    “我们通过盘活农村土地经营权,累计流转耕地106万亩,实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额7.2亿元;特色优势产业规模经营加快推进,茶叶基地面积达到118.7万亩,酿酒专用粮基地面积54.7万亩,均居全省第一;蚕桑产业基地面积50万亩,居全省第二;水果面积81.96万亩,居全省第四。”盘点宜宾市农业发展的成就,余江如数家珍。

    为了建立用地保障机制,余江介绍,宜宾抓住整市列入国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单位的契机,为各县(区)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留下发展空间。严格落实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建设,按不低于省上下达年度用地计划总量的8%予以单列,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对从事冷链物流、烘干仓储、农产品加工、森林康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助设施建设用地可再增加3%。

    宜宾还探索盘活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出租、入股、联营、抵押融资等多种形式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乡村庭院经济、集体经济和美丽经济;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土坯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用好土地整治和增减挂钩项目政策,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积极筹建宜宾酒业茶业投资集团,组建国有农业投资公司,共同推动市、县级土地的资源资产评估、流转交易和抵押贷款收储等“三中心”建设,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推进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

    加强人才保障优惠政策助力培育引进

    现代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余江表示,一直以来,他们积极协同组织、人社等部门着力培育壮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让“三农”干部、乡村人才带着感情服务“三农”,充分聚合行业部门力量,着力打出乡村人才保障组合拳。

    借助乡村振兴实训基地,建立师资库,探索通过岗编适度分离、在岗学历教育、创新职称评定等多种方式,引导各类公职人员投身乡村振兴。深化校地合作模式,开设涉农专业大专班,组织农村干部人才系统学习,力争用3—5年让全市所有行政村“两委”干部均具大专以上学历。

    同时,通过实施“入园奖补”“安家补助”等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全覆盖构建“专家+农技人员+农村技术能人”三级技术服务人才体系,成功打造全国茶行业唯一的“一站两院两中心”(四川省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川茶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川茶产业商学院,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四川省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柑橘育种栽培创新转化院士工作站、宜宾市桑蚕产业技术研究院。

    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工程,2018年末,全市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32户,培育农民合作社6302个、家庭农场5185个、新型职业农民4887人,充分发挥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在农业生产经营上的引领带动作用。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