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吴晨曦 特约通讯员 姚永亮
“斌娃儿,我们廖店村的林下鸡养殖情况现在怎样?我想回来搞养殖!”4月11日,一通咨询电话打进了丹棱县张场镇廖店村主任刘斌的手机里。作为廖店村返乡创业的开路人,提及这些咨询,刘斌骄傲地说:“自从‘山水廖店’的山货品牌打响后,我接到在外务工老乡的创业咨询越发多了。”
返乡创业“领头雁”以成绩唤回“家乡雁”的现象在丹棱并非特例。该县采取主动定向回引、强化锻炼培养、及时选树使用的方式,让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有位”更“有为”,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凝聚坚实力量。
刘斌带领乡亲们发展的林下鸡
定向回引 返乡“有位”
今年3月22日,在成都举行的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座谈会热闹非凡。“今天我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丹棱县‘招才引智’顾问!”手持聘书的在外务工党员黄泯超高兴地说,“在外创业这些年,我一直想为家乡做些贡献,现在我作为‘招才引智’顾问,能结合引才需求推荐合适人选,助力家乡发展。”
目前,丹棱县已在成都、重庆、深圳等外出务工人员集聚地,为14名在外优秀人士颁发了丹棱县 “招才引智”顾问聘书,充分发挥他们见多识广、资源丰富、人脉广泛等优势,为丹棱回引选聘人才提供专业性意见和推荐人选。“招才引智”顾问聘任制度,搭建起了外出务工人员与地方引才需求的信息通道,实现返乡创业意愿与回引需求及时对接,做到让农民工返乡 “有位”。
结对培养 返乡“有为”
站在岐山村的山头上,看着满山的猕猴桃树,提及自己的在外务工经历,丹棱县返乡人员王正海仍感慨不已:“沿着大路,一家一家工厂去找工作,但学历所限,第一份工作也只能从建筑工地小工做起。”转机发生在2010年春节,返乡的王正海参加了丹棱县举行的回乡青年创业培训,培训结束后,他燃起了在家乡做出一番事业的斗志,经过不断考察、摸索,他租下岐山村120亩荒山,发展起猕猴桃产业。
“对于返乡农民工,我们采取结对培养的方式制定培养方案。”丹棱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介绍说,“按照‘一人一策、一人一档’原则,量身定制跟踪培养方案,安排1名乡镇干部和1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对接,引导农民工领办集体经济、创办实体项目、发展特色产业。”同时,丹棱县还将符合条件的有返乡发展意愿的农民工纳入村级后备力量培养,现已确定63名农民工后备力量,并采取每名村级后备力量落实1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村第一书记结对帮带的培养模式,以“导师制”培养助推返乡农民工进入村 (社区)班子,壮大村级力量。
选树使用 “磁吸”返乡
在丹棱县双桥镇团林村,有一个大学生 (青年)创业基地,这是许多返乡创业青年的“第一站”。作为资金和技术入股基地建设的返乡人员董仁志,谈及基地成立初衷,直言这与他回乡创业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初心分不开,“一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是富。”为此,他入股创建大学生 (青年)创业基地,主动为入驻创业基地的业主提供代管、技术、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希望返乡创业者们第一步踩得更稳,为推动家乡产业发展创造更多活力。
对于像董仁志这样的返乡创业带头人,丹棱县采取及时选树使用的方式,大力从优秀返乡农民工中培养选拔村“两委”干部,从优秀村干部、优秀工人农民和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并评选表扬在发展产业、乡村建设、带领群众致富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返乡创业之星”,让返乡农民工在家乡干事创业有奔头,“磁吸”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与家乡建设。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在丹棱落地落实,要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这对开展农民工党建工作提出了现实需要和更高要求。”丹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联)办主任贾荣梅说,“丹棱县以‘三个精准’作为农民工党建的重点和抓手,着力做到对象精准、对接精准、管理精准,为建设‘五美五有’中国美丽乡村典范贡献组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