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莉 刘佳 文/图
绵绵春雨中,小麦的生长状况备受关注。近日,记者随四川小麦栽培领域的两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樊高琼、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副教授郝明,一同走进梓潼县、广汉市等地的小麦繁种基地,深入了解小麦的生长情况。
此次巡田活动是应四川天宇种业有限公司邀请。这一邀约背后,是种子企业从单一卖种子向“种子销售+田间服务”转型的一个生动缩影。对于这一转型,种业公司有何深层次的考虑呢?本报记者与该公司副总经理燕鹏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燕鹏(右)查看玉米长势。
记者:当前,用种需求、种业市场呈现怎样的形势?
燕鹏: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整个种业形势确实比较严峻。品种多、乱、杂,同质化现象严重,真正具有创新性和符合种植户需求的品种并不多,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四川的农业正逐渐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流转土地的大户越来越多。他们对品种的需求也更加注重耐密、高产、抗倒等特性。特别是对农业不熟悉的土地流转大户来说,他们更需要种业公司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这也促使种业公司从传统的“卖种子模式”迈向“卖服务”模式,形成根本性的转变。
记者: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趋势下,种业公司有哪些应对方法?
燕鹏: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实际上是在倒逼我们在销售模式上进行转变。需要从过去没有技术服务的贸易性质实体,向服务商转变,向挖掘有科技含量的、掌握种业芯片等核心资源的经营实体转变。
同时,在栽培技术配套服务上也要进行转变。比如,像我们的玉米品种“成单716”,是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连续几年的主推品种。2021年资阳市雁江区农户进行了小规模试验种植,亩产760多公斤;2023年渠县百亩连片攻关,亩产为810公斤;去年平昌的百亩高产连片攻关,亩产已达870多公斤。这得益于品种本身的科技含量以及我们提供的栽培技术配套服务。对公司本身而言,就是从原来单纯的卖种子转向同时提供栽培技术配套服务。
这两年,我们也积极与四川农业大学的小麦栽培团队和四川省农科院的玉米栽培团队紧密合作,充分挖掘品种的自身高产潜力。这也符合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的“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要求。
记者:实现粮食单产和品质提升,种业公司将如何作为?
燕鹏:今年我们在整体的工作安排上,对小麦和玉米的高产攻关进行了重点部署。在小麦方面,我们主要集中在广汉和梓潼进行高产攻关;在玉米方面,我们主要以川东地区为主,特别是巴中的南江、平昌,达州的宣汉等地。然后在轻简化栽培方面,对玉米品种“成单716”进行机播、机收高产攻关,主要集中在南充地区。同时,考虑到现在品种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比较大,我们这几年也在做长江下游的水稻和云贵山区玉米的市场开拓,让“川种”走出去。
为了更好地提供田间服务,我们2023年还专门建立了一个以农业服务为主的子公司,在宜宾市江安县流转土地、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建设酒粮基地,目前已建立了2000亩的科创基地,其中 500 亩是科研基地,另外1500亩主要用于大田生产,从种植到最后的收购一体化,实现全产业链的发展。这也体现了我们从传统的种业公司向社会化服务公司转型的决心和行动。在基地里,我们既进行农场经营,又进行品种轻简化栽培技术的集成试验和探索,这也符合我们从传统的“卖种子”向“卖服务”转变的战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