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文涵
1月17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5年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2024年四川冬季大气污染防治“保卫战”情况。据通报,四川为期40天(11月22日至12月31日)的冬季保卫战期间,21个市(州)累计共抢回151个优良天,细颗粒物(PM2.5)浓度同比下降18.7%,下降幅度历年最大;优良天数率同比增加10.8个百分点,增加天数历年最多;在气象最不利的11月和12月,首次没有出现重污染天。
切实改善冬季空气质量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会上,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11月下旬开始,生态环境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高效协同、合力攻坚,打响冬季保卫战。通过更加科学的研判、更加精准的治理、更加有效的闭环,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保卫战取得实效,全年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全省PM2.5年均浓度29.8微克/立方米,首次低于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2%。重度污染天数15天,同比减少38天;优良天数率同比增加3.8个百分点。13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提质升位,16个城市进入PM2.5达标行列。
保卫战取得实效,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全力以赴、一抓到底。该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厅统筹抓总、省直部门参与,形成了“指挥部”“参谋部”“作战部”联动作战。三个方面的队伍立足区域、城市分类开展督导,推动措施落实和问题解决。
同时,把精准的要求落实到细微处,每小时必抢、每0.1微克必抠、每个优良天必争。据了解,保卫战期间,全省整合环境遥感观测卫星、3600余个空气监测站(微站)、17个超级站及30台走航车,建成“天空地一体化”溯源防控系统、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高空视频智能监控监管系统,精准捕捉各时段污染物的整体分布和变化趋势。
此外,实行精准管理,对3.3万余家工业企业、6000余个工地扬尘面源管控点位,综合运用“保、调、错、限、停”等方式制定差异化管控措施。
发现异常问题后,全省各地充分利用高空瞭望系统、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施重点污染源闭环处置。通过落实精准要求,精准施策,坚决不搞“一刀切”,实现用最小经济代价换取最大环境效益。
“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是我们工作的刚性底线要求。”该负责人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要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环境质量目标任务,即2025年PM2.5浓度要达到29.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率要达到92%,基本消除重污染天。叠加预测分析2025年气象条件同比仍然不利、污染物排放总体偏大的严峻形势,“要完成这一目标任务,挑战极大,还需继续咬紧牙关、合力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