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行情波动等因素影响,东兴区田家紫皮大蒜种植面积大幅萎缩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时下,正是内江市东兴区地标产品田家紫皮大蒜的生产季节,田里的蒜苗一派郁郁葱葱,再过一个多月就可丰收蒜了。然而,受市场行情波动等原因影响,田家紫皮大蒜种植面积已经大幅萎缩,这让当地干群忧心忡忡。
如何保住田家紫皮大蒜这一地标产品?当地正积极寻求与科研机构合作,从生产、加工、品牌、销售等方面破题,使田家紫皮大蒜产业重现当年的辉煌。
资料图片
效益走低种植面积逐年萎缩
3月25日,在田家紫皮大蒜种植的核心村——东兴区田家镇狮子村,农户熊怀银说:“我们的紫皮大蒜,一般都是广东、广西的商贩来收购,他们拿过去种蒜苗卖,种出来的蒜苗比一般的蒜苗更香。但去年,我的3亩多大蒜成本投入就达6000多元,总共才卖了一两千元。所以,今年我的大蒜就调减了1亩。”
在田家镇区域内种植已达上百年历史的田家紫皮大蒜,具有表面光滑、表皮呈紫红色、大小均匀、蒜味浓郁等特点。2011年底,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田家紫皮大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从此,田家紫皮大蒜成为东兴区响当当的地标产品。
“近年,我们遭遇了‘蒜你狠’!过去高峰时期卖过7元/斤的田家紫皮大蒜,到去年最低的时候,村民都懒得收了。”狮子村支书王开森说,“今年,全村紫皮大蒜就由去年的500多亩调减到了300多亩。”
田家紫皮大蒜历经多年市场涨涨跌跌,其种植面积由10年前的近两万亩,逐年萎缩至今年的2000余亩。田家镇党委书记李伟说:“去年的行情是多年来最差的一年,农户积极性遭到打击,倒掉的、弃种的都有。而且,随着年轻劳动力进城、原来的蒜农年事已高,这也使田家紫皮大蒜产业受到了影响。”
“这不仅仅是价格波动大的原因。”长期关注田家紫皮大蒜产业的内江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唐建认为,导致田家紫皮大蒜产业发展走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大蒜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较高;二是销售渠道过窄,没有大型的大蒜加工龙头企业,无法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依赖商贩上门收购,大蒜往往售价较低,甚至低于成本;四是蒜农“跳槽”到工业园务工,留守老人和妇女成为种蒜的主力军;五是没有对紫皮大蒜的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加上部分蒜农选择蒜种时过于随意,导致紫皮大蒜个头偏小、味道更淡,缺乏市场竞争力。
多方突破欲重振旗鼓
在田家镇政府引导下,狮子村去年底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至今已吸纳109户农户为成员,还注册了“狮子桥”商标、印制了一批包装盒。狮子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雷觉明说:“合作社成员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利用10万元产业扶持基金对按标准化种植的成员予以200元/亩的补贴。此外,合作社还吸纳了20户大户,由他们负责管理和技术指导,合作社统一进行品牌打造、包装、销售。”
“田家紫皮大蒜要真正做出效益,必须通过深加工打入超市才行。”王开森说,“内江市农科院蔬菜所将协助我们进行产品的送检及相关理化指标分析,以便进一步明确田家紫皮大蒜的优势到底在哪里!”
此前不久,内江市农科院蔬菜所专家已就田家紫皮大蒜进行了调研,3月19日与狮子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协议,计划在今年联合申报内江市科技局科技支撑项目,加强相关技术研究,促进紫皮大蒜恢复性发展。
“田家紫皮大蒜个头偏小,在市场上竞争不过白蒜;而且当地农户多年来纯卖蒜种,销售渠道太单一,整体销量不大,其价格很容易被商贩控制。”唐建说,“等4月份大蒜收获以后,我们将送一批田家紫皮大蒜到省农科院测试中心检测,分析其品质和特性,以数据为支撑提高市场竞争力。更要依靠深加工才能提升附加值,可以选择蒜形好一点的开发泡蒜、腌蒜、蒜糖等产品,我们还着手与本地相关调味品企业合作,用田家紫皮大蒜提取大蒜素。”
唐建表示,田家紫皮大蒜还需筛选出优质大蒜品系,通过提纯复壮,有效提高田家紫皮大蒜质量,快速扩繁,增强紫皮大蒜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田家紫皮大蒜的种植技术还要进行集成优化,探索轻简栽培技术,通过推广培训辐射到田家周边地区,以此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带动大蒜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