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左杉)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近年来,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从修建农家书屋、文化站,到送文化下乡,全省上下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力图丰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然而,农民需要怎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不是送了文化老百姓就能喜欢?近年,我省眉山市丹棱县通过村民自发筹建文化院坝的方式,探索出一种不同于过去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并取得很好的效果。2018年,丹棱县“引导众筹民间文化院坝建设”的模式,还通过全国终期评审,获得了西部地区21个文化示范项目中的第一名。
与此同时,众筹模式还激活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截至2018年底,丹棱县通过300万元的政府奖补资金已撬动社会资本投资3600万元。2月中旬,记者走进丹棱,实地采访文化众筹是如何点燃乡村发展之火?
王作平文化大院外观
走一线 聚集百姓人财智众筹文化院坝耍起来
2月14日,冒着微雨,闻着道路两旁的果树清香,记者来到丹棱县丹棱镇桂花村。
在当地人的带领下,绕过曲折的乡间小路,记者来到一栋白墙黑瓦的农家院子门前。这不禁引起了记者的疑问:“这明明是一个民居,为何叫做文化院坝?”
只见大门两侧贴有毛笔书写的对联,大门正上方则是“文化大院”四个字。走进院内,一个大约两百平方米院坝和一栋两层的小楼伫立在眼前。院子的中央建起了一个舞台,周围的院墙上则挂满了各种艺术字画、宣传栏和照片。在临院的一楼房屋内,三间房门的梁上依次写着:书画室、音响设备室、卡拉OK室。
这个农家院坝的主人,是丹棱镇桂花村村主任王作平。“当年我们几乎没啥文化活动,平时挺累的,生活挺枯燥,办起文化大院,就是为了解闷开心。”王作平介绍说,他在自家院坝建舞台,添上了简单设备,于是这里就成了村里文艺爱好者的据点。
话刚落音,在院子里的舞台中间,一场热闹的民间“众筹”元宵节文化活动开演,几十位乡村文艺爱好者欢聚一堂,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即将彩排。“三、二、一,走起!”在向音响师打了个“OK”的手势后,张场镇小河村村民、52岁的文正娥,带着德祥文化大院的舞蹈队上了台,跳起了舞蹈《想西藏》,鲜艳的演出服装把演出者的脸庞都映得红红的,显得格外喜庆。双桥镇梅湾村4组35岁村民唐琼梅和队友,则抓紧时间在“化妆间”里换衣服,当地妇女组成的女子威风锣鼓队即将粉墨登场。
像桂花村这样,在村民自家院子里办起来的文化大院,丹棱县有100个,几乎村村都有,有的村子还有两三个“民间文化院坝”。这种文化院坝,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站、村活动室,它是老百姓用自己的院子和资金修建起来的文化活动场所。有的农民把自家住房和院坝改造为舞台,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有的经济条件好的村民提供设备和资金,捐赠音响、乐器、道具、服装、图书等各种设备设施;有的文艺人才和文艺爱好者免费为文化院坝创作、编排文艺节目,引导各类艺术团体免费参与文化院坝组织的演出活动。正因为是通过“聚集百姓人力、财力、智慧”的方式建成,所以当地称之为“众筹文化院坝”。
问缘由 老百姓腰包渐鼓精神需求也不能“弱”
众筹一所文化院坝不意外,可是丹棱县为何要众筹100所文化院坝呢? 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丹棱县精神文明办主任唐弢,解开了谜题。
原来,2005年王作平通过自筹方式建设的“作平文化大院”迅速在当地火了起来,每逢节庆活动,大家总想邀请 “作平文化大院”的团队来 “扎场面”。不少村民羡慕又期待:“要是我们村也有这样的文化大院多好,要是我们也能登台表演多好!”
“我们在平时工作调研中发现,‘作平文化大院’的产生绝非偶然。”唐弢解释说,近年来,丹棱县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以“不知火”为代表的晚熟柑橘产业迅速发展,农民告别传统水稻种植等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钱袋子也鼓了起来。2017年,丹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7万元。除此之外,随着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视,在绝大多数农村,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这样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也日渐完善。不过,虽然这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齐全,但却常常门庭冷落。“乡镇文化站离家很远,开门时间按照周一到周五上班的时间,但老百姓文化娱乐的时间经常在茶余饭后,从时间上来看,政府修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不能满足老百姓的日常需求。”丹棱镇板桥村5组55岁村民白永珍对记者表示。
“作平文化大院”24小时不关门式的服务,刚好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补充。为此,丹棱县对“作平文化大院”的缘起、发展等做了深入调研,正式提出了“众筹文化大院”概念。从2015年开始,以作平文化大院为蓝本,在全县引导建设“众筹文化院坝”。同年,“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项目入选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争取到项目奖补资金300万元。丹棱县还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眉山市丹棱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的实施意见》《丹棱县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标准》等文件,在县里大力推广众筹文化院坝模式。
“众筹文化院坝扩大了广大群众对文化的认知,培育了新时代新农村的文化能人,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补充。”唐弢表示。截至2018年9月,丹棱县有乡镇综合文化站7个、村(社区)文化室78个,民间众筹文化院坝100个。丹棱县村村都有众筹文化院坝的现象,在全国都是首例。
看发展 击中群众文化需求痛点点燃乡村文化发展激情
如果说王作平是丹棱文化院坝自筹形式的创办人,那么文德祥便是自筹文化院坝模式的创新者。
文德祥是张场镇小河村的妇女主任,长期以来都热心给群众办事。2011年,在众筹文化的感召下,他也在自筹文化院坝里搭建舞台,开办年轻人喜爱的卡拉OK厅,成为村里老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但同时,文德祥也是生意人,他承包了100亩土地,种植晚熟柑橘,有着不错的收入。开办文化院坝后,文德祥采取各种形式将文化大院和水果专业合作社有机融合,希望借助自家文化大院的知名度,打开合作社的市场和销路。果不其然,前来接洽水果供销兼参观文化大院的客商络绎不绝。2017年,合作社销售 “不知火”等晚熟柑橘收入达600万元,合作社社员户均增收超6万元。
记者调查中发现,丹棱县众筹文化大院从最初举办单纯的文化活动开始,经过十多年发展已经衍生出三种类型:一是综合型文化院坝,目前有50个,其特点是提供读书、看报、上网、唱歌、书画、排练节目、文艺表演等多种文化服务功能,如作平文化大院、德祥文化大院;二是专业型文化院坝,目前有24个,其特点是针对某一文化艺术门类开展文艺创作、文化传承等公共服务,如仕清园写作文化大院、万年车马灯文化大院、金藏唢呐文化大院等;三是文旅结合型文化院坝,目前有26个,其特点是依托农家乐、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企业开办,如盆景园文化大院、峨山老窖文化大院、葡萄生态文化院坝。众筹文化院坝精准击中了百姓文化需求的痛点,一大批扎根乡土的文化能人被发现激活,社会力量众筹办文化项目如雨后春笋。截至2018年底,300万元的政府奖补资金,已撬动社会资本投资3600万元,丹棱县民间众筹文化院坝达100个。
文化大院助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又反哺文化大院。那么如此灵活、接地气的民间文化形式,目前在发展中还有哪些难点呢?
“作为民间自发组织,最大的难题在于管理和规范,因为缺乏系统的规章制度,文化大院内部人员都是以感情为纽带聚集起来,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议、制度,容易造成管理散乱、矛盾突出;其次,由于众筹文化院坝的经费来源不稳定,造成组织活动的质量存在差别;最后,众筹文化节目的创作团队年龄偏大,缺乏年轻人才来创作更多的剧本、剧目,因此,如何创新乡村文艺节目,也是众筹模式需要完善的地方。”王作平对记者表示。
记者手记
民间参与是繁荣乡村文化的有益补充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丹棱县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的实践,推动了中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落实,整合调动多方文化资源,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弥补了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上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群众参与度不高的弊端,是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建设的一次先行先试的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