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政策帮扶和实施脱贫项目,5年时间,从“一穷二白”变为多产业结合发展
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左杉
通坪村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坝底乡,全村面积18.3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共570人,是一个羌汉藏各民族杂居的贫困村,因地处海拔1500米以上高山,被称为“云端上的村庄”。
2014年,通坪村被确定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近年来,通过政策帮扶和脱贫攻坚项目的实施,通坪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功摘掉“贫困村”帽子。2018年,全村贫困户人均收入10767元。
短短5年时间,这个云端上的村庄,是如何从一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变为如今以高山蔬菜、魔芋、畜禽养殖等多种产业结合发展的富裕村?2月22日,记者实地采访一探究竟。
资料图片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产业发展
2月22日一大早,汽车行进在通往通坪村的山路上,路边树梢上的白头霜尚未融化。经过几个小时山路颠簸,记者来到了海拔1500米以上的通坪村。走进村落,一座座全木结构的吊脚楼拔地而起,紧邻新楼的老屋,也修葺一新。不远处的山坡上,村民们正在地头覆膜、松土,好一派繁忙的景象。
“我们村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以前除了家家户户养点猪赚点钱,根本没什么其他的收入来源,年轻人都纷纷外出务工。”通坪村党支部书记任正伟告诉记者,交通偏远、经济落后、人口外流是通坪村贫困的主要原因。
2015年起,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开始对口扶贫通坪村,在经过多次到村实地调研,并充分听取群众以及专家意见后,编制了 《通坪村脱贫攻坚总体规划》。这份规划书详实全面,项目涉及道路建设、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农业产业、五改三建、房屋整修、旅游扶贫、林业产业、公共服务等9个方面。其中在农业产业方面,通过与当地村社干部、村民调研座谈,专家认为可以结合通坪村实际,充分发挥种养大户示范带动作用,建设黑猪繁育基地,创新推行黑猪“合同代养”模式,逐步形成以高山蔬菜和生态畜禽为主、以优质粮经和特色林果为辅的产业发展结构。
截至目前,全村累计完成扶贫投资3894万元,规划帮扶26个项目全部建成完工。
引进企业代养生猪精准扶贫
唐六庆是绵阳市北川县坝底乡通坪村的贫困户,因为身患残疾、腿脚不便,不能下地种庄稼了。2018年4月,他和北川禹珍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合约,开始代养高山黑土猪。
北川禹珍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绵阳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国家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企业以发展高山土黑猪产业为基础,在北川县坝底乡村建立了“公司+农户”代养模式的生猪养殖基地,实现点对点的精准扶贫。
“我们会根据农户养殖环境和面积来确定养殖数量,确保猪仔能够拥有舒适的生长环境。通坪村海拔在1500米以上,没有任何工业污染,自然植被极其丰富,适合养殖高山黑土猪。”北川禹珍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华祁说,公司购买规定的猪仔提供给农户,由农业合作社提供小额贷款来垫付猪仔成本。若是贫困户代养,则公司先垫资猪仔成本,然后与农户签订代养合同和固定回收价格,农户按照公司要求养殖出栏以后,公司按合同定价进行回收。
通过这种龙头公司+农户合作代养模式,一方面实现了点对点的精准扶贫,另一方面,通过线上互联网平台的销售和线下固定合作企业,确保了北川黑土猪能销售到全国各地。
发展产业村民致富积极性高
在扶贫工作队、龙头企业的帮扶下,通坪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老百姓的致富激情也被点燃。
2018年,全村发展魔芋种植1000亩、土豆750亩、辣椒500亩以及四季豆、蒜薹等其他各类蔬菜200亩,养殖肉牛450头、白山羊920头、生猪1100头,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同时,适时调整优化种养结构,探索发展核桃、中药材等中长期富民产业。去年,该村全年农业生产总值2239.9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4019元,分别同比增长7.6%、18%。
今年64岁的王万贵是通坪村有机种植辣椒能手,颇有超前思维,他知道市场上有机生态蔬菜价格高好卖,学会了用灯光和电杀虫的技术,不给辣椒打农药,不给土地施化肥,辣椒在地头就被客商抢光了。去年他家蔬菜每亩产值达到6000元,4亩地毛收入达2.4万元。他信心满满地表示:“今年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目前,我们的产业发展思路是‘长短结合、种养循环、适度规模、绿色发展’。通坪村以高山生态蔬菜和畜禽养殖为主导产业,种养面积逐年稳步扩大,基地建设也迈出新的步伐,产业带动效应已经显现,全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万元,高山蔬菜产业也已成为北川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一张响亮名片。”通坪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杨方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