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达川 吹响决战脱贫攻坚胜利的号角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19-01-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辉 陈小平)总人口122万,农村人口占80%,贫困人口达91725人……地处川陕革命老区的达州市达川区既是全省人口大区、农业大区,也是全省88个贫困县(区)之一。
    贫困总量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是影响达川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达川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围绕精准发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造血功能,形成联动机制,为实现脱贫奔康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区151个贫困村全部经市级验收达到退出标准,30289户88293名贫困户脱贫摘帽,全区贫困发生率降至0.6%。

百节镇乌梅产业园

    围绕精准发力 下足“绣花”功夫
    脱贫攻坚,重在精准,贵在精准,也难在精准。
    达川区不仅贫困人口多,体量大,而且还是全省劳务输出大区,农村庞大的在外务工人员群体,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增加了难度。
    针对人口流动性强,相关情况难以准确掌握的实际情况,达川区在坚持“面对面”识别,“一对一”帮扶,不漏一户,不缺一人,逐一为3万多个贫困家庭制订脱贫计划的基础上,突出对症下药精准滴灌,根据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总体部署要求,结合实际,科学制定了“区摘帽、村退出、户脱贫”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按照“划片作战”的原则将全区分为东、西、南三大片区,分别出台了脱贫攻坚暨区域发展实施意见,既明确了统一的“作战纲领”,又拿出了切实管用、操作性强的具体实施办法。
    为了精准把握脱贫攻坚的动态过程,达川区还建立了脱贫攻坚智慧平台,将全区所有贫困户资料录入平台,借助信息技术对帮扶工作及退出实施动态管理。
    所有帮扶责任人通过手机或PC端下载安装平台软件后就可以登录平台。根据平台设置,每名帮扶责任人除了按照要求上传贫困户的基本数据外,还要定期上传帮扶情况和图文信息,由乡镇审核后发布。如果逾期未上传有效图文信息,平台将自动亮起红灯“报警”并记录在案,从而实现了对帮扶动态的精准掌控,提高了扶贫和退出的精准度。

龙会乡天禾茶场

    完善基础设施 破解发展难题
    缺技术、缺资金、因病、因残……尽管对于大多数贫困户来说,致贫的原因多种多样,各有不同,但绝大多数的贫困村都同样存在着公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一发展难题。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近年来,达川区先后投资8.4亿元建成12条总长191公里的产业路,围绕贫困户所需所盼,打通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新建农村道路420公里,拓宽村道路1056公里,实现100%的乡镇、100%的建制村和100%的社通硬化路。
    针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短板”,投资6亿元建设石峡子水库,启动实施“长藤结瓜”蓄水工程、田间渠系灌溉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达5.13万亩,基本结束了西部片区农业靠天吃饭、十年九旱的历史。
    在此基础上,达川区还围绕 “水量、水质、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四个达标,对贫困村实行以村为单位整村推进,非贫困村以户为单位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全区安全饮水全覆盖。并通过新建集中供水、管网延伸、引泉、打井、建池(窖)等多种方式,新建蓄水池、集水井,整治老井、机井、挡水坝,安装输配水主管网3131公里,从根本上解决了20万余人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坐知天下事,产品卖出去”。随着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通讯网络“三网”建设的大力实施,达川区行政村通电率和广播电视网、通讯网络覆盖率全部达到100%,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还为农产品的销售搭建了巨大的平台,使安仁柚、达川贡米、青花椒、土鸡蛋等特色农产品通过一根根的光纤网线走出深山变成了现实。
    而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差距的进一步缩小,越来越便捷的农村大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资本、人才“下乡”正在形成新趋势。

    提升造血功能 拓展致富空间
    优质粮油50万亩、蔬菜40万亩、青花椒20万亩、乌梅10万亩、安仁柚10万亩、水果20万亩,年出栏生猪80万头……
    脱贫攻坚短期靠政策,长期靠产业。近年来,达川区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乡乡有特色、村村有产业、户户有收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与此同时,通过放活土地经营权,实现“六权同确”,建成“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盘活农民土地、林权、房屋等“沉睡”资产,设立151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吸纳贫困户以资金、土地、劳动力入股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创新 “村集体+能人”“村集体+合作社”“村集体+种养大户”“村集体+土地出租”“村集体设施+服务”“股权量化+定额收益”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培育产业扶贫类合作社,固化村集体、贫困户与企业、基地、合作社的利益联结,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从而加快带动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实现稳定脱贫增收。
    为了进一步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达川区还通过鼓励外出务工转移就业,实施技能培训扶持就业,依托产业园及扶贫车间就近就业,开发护林、乡村道路维护、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等方式,确保了每个有劳动力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的目标。
    针对部分贫困户脱贫奔康内生动力不足,对“输血式扶贫”依赖度高的问题,达川区创新实施正向激励机制,对发展种植养殖业增收2000元以上的贫困户,按每户家庭纯收入的10%、最高不超过2000元的标准给予奖补;对个人工资总收入在1万元及以上的外出务工贫困户,按工资总收入的3%,最高不超过1500元的标准给予奖补,从而极大地调动了贫困户勤劳致富的积极性。
    形成联动机制 汇聚强大合力
    35个省市部门进“驻”开展结对帮扶,全区116个部门(单位),1.7万余名财政供养人员全部投入 “战斗”,再加上乡镇和村一级的力量,活跃在达川区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职工高达两万余名。
    如此大规模的“部队”,分属不同的体系和部门,来自不同的地方,如果不能统一指挥调度,做到步调一致,就很可能会出现“内耗”,甚至是“打乱仗”。
    对此,达川区探索成立了乡镇(街道)决胜脱贫摘帽前线指挥部和临时党支部。明确由区挂钩帮扶领导担任指挥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总体负责领导乡镇脱贫攻坚工作,从而理顺了帮扶单位、业务部门、乡镇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多级协同、统一指挥的联动机制。
    为了防止出现“推诿扯皮”等不良现象,达川区还规定指挥长、帮扶部门、帮扶责任人与乡镇、村组干部对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承担同等责任,并建立区、乡(镇)两本台账,成立脱贫攻坚督查组,下设27个包片督查小组,对发现问题现场决策、现场处置。
    人心齐,泰山移。理顺指挥体系和区分责任之后,区级部门、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及乡镇、村组干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迅速汇聚起了决战决胜的磅礴力量!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行百里半九十,越是胜利在望越不能半点松懈。在脱贫摘帽的关键时刻,达川区将继续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拼劲和狠劲,不断把脱贫攻坚引向深入,坚决打赢脱贫摘帽这场硬仗,誓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