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10月18日,川渝毗邻地区中稻—再生稻产能提升协同创新示范现场观摩暨研讨会在重庆市永川区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牵头,川渝两地水稻专家携手,在两地中稻—再生稻三大毗邻带布局,开展再生稻优质丰产高效技术协同创新推广,剑指中稻—再生稻产能提升。
陈温福院士(右三)在来苏镇查看再生稻长势。
川渝因特殊的地理条件及气候条件,两地水稻栽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而再生稻因之成为两地提高粮食总产的有力措施。据了解,川渝中稻—再生稻栽植历史悠久,目前四川再生稻蓄留面积近550万亩、重庆约150万亩,是全国再生稻五大适宜区之一。以前因品种、技术、农民重视程度、劳动力外流等原因,两地再生稻生产均受到一定制约。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3月,由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发出的川渝毗邻区中稻—再生稻产能提升技术协同推广倡议,得到川渝两地积极响应,共同开展再生稻优质丰产高效技术协同创新推广。
“川渝之间,今年首次提出三个呈带状分布的中稻—再生稻毗邻区。”重庆农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副所长、重庆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姚雄介绍,分别是:川南渝西浅丘平坝区,包括四川泸县、合江县、隆昌市、富顺县、宜宾市,重庆永川区、大足区、铜梁区、荣昌区等地;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区,包括四川达州市,重庆开州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包括四川开江县,重庆梁平区、垫江县、长寿区。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表示,川渝中稻—再生稻栽培区大部分位于这三大毗邻带当中,再生稻适宜品种选育,川渝各有突破性技术,宜机化区中稻—再生稻全程轻简优质丰产技术在重庆创新成功并正在推广,两地技术协同创新示范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作为协同攻坚的“破题”之举,川渝两地农科院所基于共同研发的“长江上游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机理及模式研究与应用”,分别以永川区来苏镇、泸县潮河镇为基地,开展具有西南特色的中稻—再生稻产能提升协同创新研究与示范。目前两地再生稻田丰收在望,有望实现“吨粮田”目标。
“下一步我们还会对其他几个川渝毗邻区进一步调研摸底,就中稻—再生稻技术协同创新推广开展深度合作。”姚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