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侨 潘建勇 记者 常艰)秋日的眉山市仁寿县方家镇,草木葱茏,天高云淡,只见产业百花齐放,民居与青山绿水相映,往来群众笑意盈盈,绘出一幅幅“诗与田园”的生态美图。
探索丘区粮食生产新路径,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宜机化进程;因地制宜发展“短平快”蔬菜产业,助力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挖掘农旅融合新样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家园……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方家镇积极孵化一三产业发展新区域,努力绘就粮食品质、粮食产量双提升,群众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齐增长的丰收画卷,让单极发展变融合发展,以农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3年,方家镇人民政府被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选为四川省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先进集体。
航拍仁寿县方家镇水池村稻田
粮满仓 建好核心区示范区
蜿蜒的河流环绕,连片水稻在微风的吹拂下,掀起滚滚稻浪。走在方家镇水池村粮食生产基地的产业便道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据悉,水池村全村总面积4.08平方公里,境内以丘陵地貌为主。近年来,该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的主导产业,并配套布局完善的水网、路网、电网设施。同时,正在积极探索推广“山顶林木、山腰粮果、山下粮油”的丘区种植模式,创新丘区示范区农业生产空间,用好寸土寸地,最大化增加土地种植效益。
荒地变粮田,粮区变景区。在保证种粮面积不减的前提下,水池村还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以绿道串田园,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打造特色民宿,融入大地艺术景观、农事体验、农耕文化等三产服务,着力挖掘农业新业态发展潜力。积极探索“耕地种粮、道路健身、边坡造景、空地娱乐、农房找钱”的新模式,按照景区基础设施标准,推进粮区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粮区农房风貌统一和人居环境整治,把粮区打造成让来者留恋、居者自豪、闻者向往的新景点。
“目前,方家镇已经全域纳入了仁寿县‘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核心区。”方家镇党委书记邱华文介绍,该镇天府粮仓空间布局为“一核、一心、七带”,“一核”指打造以水池村水稻、小麦轮作为主的3000亩核心区,“一心”指打造以东岳村玉米、小麦轮作为主的3000亩引领区,“七带”指其余七个村(社区)立足实际发展粮食种植。
值得一提的是,方家镇还以稻椒鱼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广高位池生态养殖,实现环境保护与水产养殖共同发展,让高位池和稻田形成生态综合的良性内循环体系。
田间忙碌的村民
菜满园 打造农副产品配送基地
“上一季的无筋豆已经销售一空,现在蔬菜基地里正在种植花菜,预计春节前可以收获。”日前,方家镇哨楼村党总支书记张国君介绍,该村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供应为主体,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谈到发展蔬菜种植,还要回溯到2020年。当年8月,张国君和村干部一起外出考察时,发现无筋豆这一周期短、效益高的产业,立马回到村上,引进业主,尝试种植无筋豆。
无筋豆一年可以种两季,单季亩产能达到1500至2500公斤。同时,无筋豆种植还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精细的管理和采摘,每亩常年用工量在15人左右,为留守在家、年纪较大的村民提供了合适的就业岗位。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近年来,方家镇一手抓紧“粮袋子”,一手提起“菜篮子”,积极打造成都都市圈农副产品配送基地,哨楼村成功建成400吨农副产品仓储基地,东岳村成功建成200亩蔬菜示范区,共同带动500余户村民发展蔬菜种植业和生态家禽家畜养殖业。
同时,在河南郑州开设电商代理点,借助电商平台搭建精米、荷花、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销往大都市的桥梁,推动实现延链增收,目前已实现增收25万元。
花满山 树立农旅融合新标杆
春暖花开之际,樱花妖娆、海棠端庄;夏日炎炎之时,含笑清凉,花楹飘逸;秋风送爽之际,紫薇吐蕊、象牙红艳;冬雪兆瑞之时,朵朵红梅,傲骨迎寒……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一片片精心养护的林木,风貌统一的民居,一年四季,方家镇曲江社区的“曲水留香”景区里,总有不同的景致,引来游客驻足观赏。
围绕“突出东进、产业升级、环境提升、全域振兴”的工作思路,方家镇在高质量推进“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的同时,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并进,树立农旅融合新标杆,打造了花开不败、各有千秋的“曲水留香”景区。
据悉,景区种植樱花、蓝花楹、碧桃、海棠、紫荆、红叶李等20余个品种的花木2000余亩,正逐步推出“品农味、居客栈、行花道、赏美景、购山货、享家乐”的乡村旅游体验,基本形成集休闲、运动、观光、娱乐、采摘为一体的旅游格局。
方家镇还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旅融合发展的积极性,探索“能人领办产业、群众提供服务”的致富路径,发挥“头雁效应”,带着群众干,领着群众赚,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