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罗沾)“2014年,全乡有2个省级贫困村,720户贫困户2117名贫困人口。截至目前,已退出1个省级贫困村,全乡贫困发生率降为1.27%。”这些数据的背后,是高县落润乡广大干群在脱贫攻坚战中所付出的艰辛。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乡上下紧扣目标,加压奋进。2018年,针对极少数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该乡积极探索高质量脱贫新途径,在全乡大力开展“两教两脱”活动(感恩奋进教育、乡风文明教育,思想观念脱贫、物质保障脱贫),让贫困户的“口袋”与“脑袋”同时富起来。
饮水思源 贫困户知恩奋进
落润乡地处高县西南部,位于该县 “百里茶桑旅产业长廊”核心区,距离县城16公里,全乡辖16个村、1个社区、120个村民小组。随着脱贫攻坚号角的吹响,全乡干群齐心协力,攻坚拔寨。
资料图片
“扶贫先扶志,脱贫先治愚。要让贫困群众‘口袋’和‘脑袋’同时富起来!”面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2018年以来,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群策群力,另辟新径。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感恩奋进教育迅速在全乡铺开,各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一对一或多对一与贫困群众面对面谈扶贫政策、生活变化、感恩奋进、问题需求。
2015年,该乡新寨村贫困户李金安的妻子突发疾病成为二级残疾人,再加上年迈的母亲长期需要人照顾,他家成为村里的贫困户之一。2017年,李金安一家被纳入低保,低保金加上护林公益性岗位工资和妻子的残疾补助金,一家人的生活有了着落。一次次的政策宣讲,让一度对生活丧失信心的李金安看到离“好日子”不远了。2018年,李金安家被列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后,一家人终于告别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搬进了“做梦都不敢想”的“好房子”。
如今,李金安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除了摘茶叶、养猪,有空就去蹬三轮车、打零工挣钱。依靠自己的勤劳,李金安2018年不但还清了修房的欠债,还彻底甩掉了头上的“穷帽子”。
移风易俗 贫困户自力更生
该乡在抓产业发展的同时,以农民夜校、院坝会、小组会、户长会等为载体,在全乡开展脱贫攻坚乡风文明教育活动,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福建村贫困户万福聪的新房虽然刚竣工不久,但家里家外却井然有序,大门边悬挂的“自强不息”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
今年60岁的万福聪自幼患病致残,妻子母亲先后辞世,自己和智障女儿住在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里相依为命。2018年,万福聪在危房改造政策的“撑腰”下,拿出全部积蓄修建“好房子”。“乡上村上的干部经常都在说,一家人的环境卫生就像一个人一样,如果不洗脸,长得再好看也不受人欢迎。”万福聪说,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个道理,所以,他再忙也要把家里家外环境卫生弄巴适。
越来越多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仅改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渐鼓起了群众的腰包,也提振了群众的精气神,不知不觉改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
“2018年光茶叶就收入了1.5万元。除了公益性岗位工资,还养了8头肥猪。”新寨村2018年摘掉贫困户 “帽子”的黄明琼开心地算起了增收账。
2006年,黄明琼夫妻二人远赴新疆打工。2008年,两人拿出积蓄再举债修起了几间平房,一家人搬进了新家。没想到,2013年黄明琼的丈夫因长期压抑而引发间歇性精神病,数次住院,家里再度一贫如洗。2014年,黄明琼一家被列为贫困户,这让被生活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她又看到了希望。之后,她一边悉心照顾丈夫,一边尽力干好公益性岗位工作,有空就精心打理自己的茶园。今年,黄明琼家不到3亩的茶园投产,收入超过1.5万元。尝到甜头的她拿出所有好田,准备再发展3亩茶园。黄明琼说,丈夫看到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心情舒坦,精神面貌也好起来,精神病再也没犯过。2018年9月,黄明琼被落润乡党委政府表彰为“勤劳致富之家”。
黄明琼只是该乡去年表彰的先进典型之一。2018年,该乡紧扣“移风易俗新风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在全乡开展了 “自强不息”“饮水思源”“勤劳致富”“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美丽家园”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让贫困对象身边有了可学可比的 “活模子”,学有榜样,赶有标兵。
该乡负责人表示,开展“两教两脱”活动,不仅增强了贫困对象的脱贫信心、致富能力,树立了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思想意识,还提升了广大群众对扶贫政策的知晓度和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可度,于无声中化解了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诸多矛盾。全乡将把“两教两脱”活动常态化持续深入开展,确保贫困群众在思想上物质上真正脱贫,从而实现脱贫不返贫、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