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杨 记者 赵新宁)金秋时节,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里,整洁的环境、宽阔的道路、排列有序的民居,一幅羌风羌韵浓郁的新村景象跃然而出。不少村民把自家种的枇杷、李子通过直播带货、品牌收购等形式,销往了全国各地。江油市武都镇阳亭坝村里,村民罗勇看着整洁的田间地头,乐呵呵地说道:“以前地膜、垃圾到处乱扔的场景已经不见了,现在都是干净整齐的田坎,巴适!”
今年3月以来,四川省绵阳市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聚焦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医疗教育、产业人才等小切口,统筹整合资金超20亿元,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电网设施改造、公路隐患整治、健康饮水、特殊儿童教育、农村义诊、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特色民居保护利用、产业人才引领等乡村振兴八大专项行动,以专班制、项目化、清单式推动工作,使乡村实现由表及里的全面提升。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美好画卷,在绵阳大地徐徐展开。
聚焦“硬件短板”,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
在平武县水晶镇青龙村通村公路上,旅游大巴、农用车等穿梭往来。这条新改建的乡村公路,让水晶镇到青龙村偏远村民小组的车程由原来的数小时缩短至50分钟,青龙村的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也得以顺利出村。
八大专项行动启动实施以来,“路”“水”“电”被放在聚焦“硬件短板”的首位。
为畅通道路,进一步提升通达水平,绵阳推进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改造、窄路基路面拓宽等,扩大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覆盖广度;推进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重点路段安防设施建设,推动实现村道危险路段安防设施基本覆盖,常态化推进道路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
在清洁用水方面,全面提升农村安全饮水保障能力,坚持建管结合,紧盯供水薄弱区域,实施供水管网延伸、连通和水源建设3项工程,推动水源保护区“划立治”;以县为单位组建9支应急抢修队伍和供水应急队伍,织密织细供水便民服务网络,深化集中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改善农村地区用水体验。
针对农村电源点“撑不起”、线路设备“带不动”、末端电网“电压低”的问题,开展电站增容改造、输变电新建和农网巩固行动,让群众用电更放心,生产作业更安全。目前已开工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24个,新建和改造变配电设施883个。
民生“短板”的改造,促进了特色种植、民宿旅游等产业发展壮大,为绵阳发展“长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聚焦“关键实事”,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便利度
如何解决好农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实事”,事关群众的日常生活。为此,绵阳围绕群众就医、特殊儿童就学等事项,以“点”带“面”,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3月以来,绵阳统筹全市医疗资源,安排部署“万名医护走基层”,探索开展“一村一月一义诊”行动。以村卫生室为阵地,通过“固定设施、流动服务”的模式,每月对责任范围内的所有建制村至少开展一次义诊服务。通过建立“市级统筹+县级负责+乡村落实”三级医疗义诊实施体系,确保优质医疗服务重心真正下到基层。
目前,已开展义诊活动8000余次、服务群众36.7万余人次,双向转诊1100余人次,实现群众在家门口看病就诊。
在农村特殊儿童教育关爱专项行动中,绵阳着力改善集中教学设施条件,采取定向招聘、增设岗位等方式,补齐配足特教师资力量,不断扩大农村特殊儿童集中受教比例。对不能到校就读、需要专人护理的农村重度适龄残疾儿童,按照每月不少于4次开展送教上门;对能够适应普通学校就读要求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采用随班就读方式,就近安排接受义务教育。
截至目前,已送教上门6000余人次,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1500余名,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
聚焦“生态宜居”,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
走进省级文明村镇涪城区丰谷镇字库村,青葱的树木、盛开的鲜花、蜿蜒的村道、干净的长椅,村口的一处边角地块打造的“口袋公园”很是热闹,孩子在一旁嬉戏打闹,老人在这里休闲、锻炼,尽享家门口的惬意时光。字库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茂甫介绍,字库村在村里犄角旮旯“见缝插花”,配置了多种便民设施,让“口袋公园”成为村民触手可及的“后花园”。
“让农村人居环境‘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是专项行动的工作重点之一。”绵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谋定的工作要一抓到底,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大提升。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紧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绵阳突出特色,打造微景观、微田园,发展绿色生态,深化乡村公共空间治理。
截至目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已基本实现,完成高效节水灌溉建设面积21.67万亩;化肥农药使用量稳定保持零增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6.47%;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82%;农膜回收率达90.65%。
此外,绵阳还启动川西民居普查工作,开展传统村落建设工匠培训、设计下乡等保护行动。健全传承体系,依托传统民居改造建设非物质文化展示馆、微博物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构建利用体系,挖掘羌族、白马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工艺美术、休闲旅游、体验经济等产业形态。
聚焦“三大群体”,提升农村人才保障支撑度
近日,绵阳启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人才团队、乡村振兴乡土能人申报,计划择优组建10支“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人才团队”,选树100名乡土能人典型,并提供政策、资金支持。
为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保障,绵阳把目光聚集到“专业人才”“本土人才”“归雁人才”这三类人才上,积极探索解决乡村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优、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难题。
今年6月,安州区花荄镇九合村的14名果树种植户被聘为“本土专家”。不久前,平武县通过举办四川省第三届中医药森林康养大会和厚朴全产业链发展大会,吸纳16家社会组织,集聚40名高端人才、高层次人才,为本地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目前,绵阳围绕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将选树优秀农场主、种粮达人、最美农技员各30名,激励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选树返乡入乡创业明星10名,发挥返乡入乡创业人才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