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嗣华 李正勇王爱琳 吴东方
8月下旬,四川大地已经稻香弥漫,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天府粮仓与我们的担当”一线调查采访组继续行走在涪江两岸的田野间。
涪江流经绵阳城区将其一分为二,江西是涪城区,江东即为游仙区。
游仙,川西北地区的粮仓,是绵阳市中心城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科技城核心区。在承担城市功能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防科技工业强区的同时,农业农村工作依然是重中之重,其三分之一多的人口是农民,三分之二多的地域是农村,耕地面积50.015万亩。
科技的游仙,富乐的游仙,城区的游仙,又是新时代天府粮仓重要组成部分的游仙区,如何依托区位优势和科技支撑,如何破难题敢创新,守好地种好粮夺丰收,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游仙力量?这是调查采访组走进游仙重点关注的内容和需要探寻的答案。
游仙区优质粮油示范区种植基地。
土地 大 托管
直面破题“谁来种地”
“江华琼,分红 544.50元!”8月22日上午10时,游仙区忠兴镇兴合村村委会综合会议室里,忠兴镇土地大托管2023年小春托管经费发放会(兴合村)正在举行。
73岁的江华琼老人接过村干部发放的托管费,由于不会写字,在签字栏按了手印,转身小心将钱揣进荷包。
老人介绍,儿子媳妇都出去打工了,家里4亩多地靠她一个人种,托管后,日常还可以到托管中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挣点务工费,每年土地托管费和大小春务工费,可以增收3000多元。
托管费发放室里,前来分红的村民普遍为白发苍苍的老人,年纪最大的80多岁了。这是一个真实反映农村现状的场景,农村老龄化带来最直观的就是“谁来种地”的问题。
忠兴镇副镇长罗海刚讲到一个细节:木龙村一块5亩多的平坝田,当初分田时为了肥瘦兼搭,硬生生将一整块田划为两三分大小的26块,分到村民头上。将原本完整的土地零碎化,只能各自为政,全靠人工或小型机械作业。大型机械不能进入,农业生产经营不能统一,直接增加了机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如何面对这一农村存在的普遍问题和需要破解的难题?游仙区直面现实难题,开展试点,试图提供游仙智慧和实践。
怎么做?试点率先在忠兴镇开展,通过持续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开展“土地大托管”试点。游仙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吴先强介绍,就是将过去各村各户单打独斗式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跨区域、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撂荒和非粮化问题。
但农民利益必须保障,这个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不可能照搬国外模式,游仙试点的回答是:必须以村集体为主体。
“通过健全利益分配、村集体稳定增收、托管土地退出保障三项机制,让农户放心托管,集体积极参与托管,实现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吴先强说。
几经探索,收获颇丰,游仙“大托管”做法经验先后入选2020年全国第二批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2021年四川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典型案例。
然而,任何新生事物都不可能完美,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例如兴合村全村4000余亩土地、1460余户村民,在忠兴镇实施大托管比较晚,村支部书记吴兵坦陈,托管团队经验不足,种植效益还不理想,也遭到了部分村民质疑。罗海刚说,不回避问题,正在找办法抓紧整改。
朝着正确的方向,敢为人先,坚持不懈,新问题需要不断寻找新的破解方法,这正是创新改革的意义。“试点就是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吴先强感慨。
农机 大 服务
让科学种田深入人心
兴合村的难题,是如何把地种得更好。游仙的探索,并不是一“托”了之,更多的实践经验正在形成。
下午2时许,魏城镇绣山村1200亩高标准农田田埂上,无人机手罗彩军和三名同事,通过北斗卫星对水稻行间距进行定位、调校大疆T30无人机飞行高度和路线,给已经吐穗的杂交稻喷施壮籽叶肥。
“过去人工传统施肥,这块田至少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罗彩军介绍,他们来自游仙区农事一体化服务中心,这是一支从育种、栽插、管理到收割一条龙服务的专业化队伍,也是新时代游仙区新型职业化农民。
“如果没有服务中心,一时半会还真不知道如何下手。”魏城镇铁炉村杨虎返乡承包土地,农家农事活路早忘得一干二净,怎么办?服务中心成了无所不能的“管家婆”,靠服务中心,杨虎购置了农机,还通过中心及时贴息贷款,顺带参加拖拉机驾驶培训服务,考取拖拉机驾驶执照。不会种地?没关系,中心对他培训农业技术,掌握蔬菜种植技术;种子农药肥料不知道怎么买?不怕不怕,也找服务中心。就这样,在服务中心帮助下,杨虎在铁炉村承包了800多亩土地,办起了自己梦想中的家庭农场。
据悉,该中心传授科学种田、养殖技术,让农民掌握农业新技术,目前已经培养农机操作手2000余人次,培训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200余人次和农业技术人员400余人次。
游仙“农机大服务”形成的实践优势,也让游仙农机服务品牌正走向省外。“我们利用时间差到河南南阳等地收割小麦等农作物,跨区域错峰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罗彩元介绍,过去很多北方的麦客来四川收割小麦水稻,这可能是首支出川跨区域收割农作物的农机服务队。
发展 大 愿景
现代农业产业带赏心悦目
从游仙区顺绵梓路向梓潼方向走,左转行至仙鹤镇帽儿山山脊,一望无边的玉米地上空,成群结队的白鹭在即将成熟的玉米枝头上翻飞徘徊。随行的吴先强说,在初夏,这片地种着的小麦成熟,满山坡金黄,被称为“最美麦田”。
玉米地主人是在这里种了一辈子粮食的71岁老人唐以全。老人清瘦,15岁开始务农,1992年开始承包这片地,办起为民农场,用传统农民的勤奋,让这片曾是无人问津的荒山坡,建成为当地高标准种植的样板田。2011年,唐以全的家庭农场粮食产量达到平均亩产800余斤,粮食总产量80余万斤,作为“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受到国务院表彰。
老人已老,观念并不老。如今,唐以全的家庭农场在周边承包土地面积达到2000多亩。还购买了播种机、收割机、无人机、植保机等各类农机10余台(架),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农场年生产粮食量达1600吨,总收入达300余万元,依然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增产增收。同时,开办“农家课堂”,对村民进行专业种植养殖技术集中培训,培育种植大户16户。
像唐以全这样的粮食种植大户,游仙目前有350余户。未来,游仙还将重点打造一批带动农户300户以上、经营服务规模2000亩左右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
帽儿山山脊下来,远方山坡上立着白色标牌“仙鹤粮仓”,为这款巨幅田园画精准命名。这里是游仙区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
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任职22年的青龙村村支书张桂芳对村里发展变化深感欣慰,“过去的泥泞田埂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曾经的堰塘水田变成了农旅融合田园综合体,变化太大了!”她指着田埂西侧相邻的大片优质水稻介绍,“仙鹤粮仓”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主要由石龙村和青龙村组成,栽种了2816亩优质水稻,属于全区粮油的核心区。“村里土地都流转给种粮大户,粮食增产,村民收入至少翻了三番!”张桂芳通过土地流转费、家门口务工费等,算了一下村民致富增收账。
就在调查采访组到来前夕,青龙村文化广场在“仙鹤粮仓”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落成。“落成当天附近十里八乡来了2000多人。我们还专门从外面邀请老师来领舞,安排村干部负责音响和现场秩序维护,每天晚上都有两三百人在广场跳舞。”张桂芳表示,粮食丰收,收入增加,更应该让老百姓从中享受到种粮的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