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宝林 特约通讯员 宋成均
“性质一样的配合在一起打,管虫又管病,还能节约不少人工。”日前,笔者在长宁县老翁镇大湾街道的小何家庭农场农资经营店看到,49岁的农场主何德江正在给农户介绍水稻、高粱等大春作物田间管理的方法。
何德江是长宁县有名的种粮大户,去年种粮200亩,听说今年种植面积增加不少。今年遭遇天气异常的情况,种粮面积不减反增,他的底气从何而来?
“今年多种了200亩,加起来有400多亩的水稻、高粱。国家惠农政策扶持,农业新品种、农机科技的加持就是增加200亩的底气。”何德江说。
何德江夫妇从自家的3亩多地种起,到2015年逐渐把粮食种到了50多亩。面积越来越大,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
粮食种的面积多了,增加人手是必然,几年种下来,何德江认识到仅靠人工不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出路。
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粮食种植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这是何德江面临的一大问题,县里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让何德江看到了希望。
那次培训让何德江明白,多种粮、种好粮不仅要适度规模经营,更要依靠农业新技术和农业机械化。自此,他年年都参加粮食种植技术培训,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水稻种植“土专家”。
何德江的小院里,摆满了他这些年添置的农业“新帮手”。小型收割机、插秧机、旋耕机等20多台套农机具整齐地摆放在院坝里。院坝的一边是烘干房,一次可以烘干1.6万斤粮食。
农业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除了自给自足,何德江还积极为周边的农户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让乡亲们也享受到了现代农业的优质高效。
种粮有补贴,农机购置有补贴,国家惠农政策好,种粮致富是条路。何德江细数这些年惠农政策的好处,“去年6台收割机,光是帮周边的农户收谷子就收了1200多亩。一年下来,有20多万元的收益。”
长宁县已累计培育种粮大户300余户,耕种土地3.5万亩,有效解决了农村耕地因无力耕种、种粮效益不高等造成的耕地撂荒问题,有效地保障了全县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