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蔡征波 周成圆)尽锐出战、克难奋进、冲锋冲刺!“春季攻势”“夏季战役”“秋季攻坚”“冬季冲刺”!
2018年珙县脱贫攻坚战场上,珙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上下最大的政治使命、最大的责任担当、最大的发展机遇,一份份捷报频传,书写了珙县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珙泉镇中心村聚居点
【布阵】决战战场上“不破楼兰终不还”
珙县是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县和省级贫困县。2014年,通过精准识别,全县共确定省定贫困村6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0109户36386人。
一仗接着一仗打,2018年珙县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 “千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拉开了决战大幕,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密集出台。
组建脱贫攻坚综合协调、扶贫项目、住房保障、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考核督导、扶贫领域违纪违法问题查处7个工作小组。严格实行脱贫攻坚“双组长”制。调整优化“五个一”“三个一”帮扶力量,实行60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双队长”制,新选派123名干部到60个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举办县镇村组四级干部脱贫攻坚政策培训,1万余帮扶干部接受了培训和考试。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 《关于实施 “九大行动”对标补短决战决胜脱贫摘帽的工作方案》《关于开展 “身入万家 亲情帮扶”活动的实施方案》《关于全力冲锋冲刺决战决胜脱贫摘帽攻坚战的通知》等一系列“组合拳”文件,确保脱贫攻坚摘帽战不胜不休。
自2018年8月起,实施“脱贫摘帽百日攻坚行动”,将8-10月作为 “脱贫摘帽冲刺月”,全县各级各部门原则上周末不休息,县主要领导挂帅出征,所有帮扶单位由科级领导带队,实行AB岗轮流派驻三分之二的干部下沉脱贫攻坚一线,集中冲刺脱贫摘帽“最后一公里”。
建立脱贫攻坚项目库,抓实对标补短,实施交通、水利、住房、农业、林业、文化等22个扶贫专项项目建设。通过延长每日施工时间,增加施工力量,加快项目报账等方式,全力全速推动脱贫攻坚项目建设。推行“现场验靶,优发红旗,差发黄牌”动态评价机制,实行清单化量化考核机制和帮扶部门与乡镇同奖、同罚、同问责奖罚机制。
积小胜为大胜!截至2018年底,全县已退出贫困村49个,已脱贫8541户31409人,剩余贫困村11个,贫困户1553户503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6%,实现了乡乡有标准中心校、达标卫生院和便民服务中心。
【聚焦】精准施策确保“两不愁”“三保障”
珙县全面落实“四项基金”扶贫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确保贫困群众逐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聚焦教育救助基金。用好500万元教育扶贫救助基金,累计发放教育扶助资金387.69万元,救助贫困学生5424人。
聚焦医疗救助。用好500万元医疗救助基金,累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86.59万元救助贫困人口1069人。
聚焦扶贫小额信贷。建立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21063.71万元,累计发放小额信贷分险基金14201万元,惠及贫困人口35752人。
聚焦产业扶持。建立60个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3228万元,鼓励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发展产业,累计发放产业扶持基金1874.7万元,惠及贫困人口8030人。
聚焦社会保障。将无劳动能力、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无法脱贫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3840元/人·年。对全县1100户特困户实施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收益项目,在低保兜底的基础上,人均年分红达到500元以上,确保稳定超过贫困收入线。
聚焦住房保障。珙县实施“全域改造”行动,实行上级政策+县财政统筹整合+部门帮扶+社会募捐实施帮扶,大力推广上罗镇团胜村“分类定标、统一实施、规范管理”的危房改造模式,对全县四类重点对象908户、临界户879户和土坯房171户全面实施危旧房改造。
脱贫奔康路上,珙县一个人也不落下!
【长胜】多元利益联结主攻产业扶贫
珙县按照“资金共筹、利益均沾、积累共有、风险共担”原则,构建多元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贫困群众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努力实现产业成规模、集体得发展、群众得实惠。
一推产业成规模。全面提升蚕桑、畜牧、茶叶、烤烟和林业综合开发“4+1”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实现贫困村贫困户、非贫困村插花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强力推进投资8.5亿元的广东温氏50万头生猪一体化建设项目、投资2.3亿元的规模化能繁母牛和优质肉牛产业扶贫项目 (其中贫困户养殖占总量的20%以上)等一系列产业项目。2018年,蚕桑、茶业、林业产业总产值分别达10.35亿元、7.76亿元、17.8亿元。
二推集体得发展。成立1亿元珙县涉农中小企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基金。创新探索资源利用型、量化入股型、服务创收型、物业管理型、金融理财型、基金推动型“六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白村,全县24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近1000万元。
三推群众得实惠。大力推进“合作社+贫困户”的“入股分红”模式、“龙头企业+贫困户”的“反租倒包”模式、“龙头企业+贫困户”的“委托代养”模式、“家庭农场+贫困户”的“合作经营”利益联结模式,带动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全县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
万众一心、实干奉献、敢于亮剑、决战全胜!珙县正发扬“攻坚精神”,在确保与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战场上持续发力、冲锋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