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晓征 记者 张立峰)今年11月,我省发布了40个四川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眉山市彭山区探索构建农村“两权”抵押贷款“五大综合体系”入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围绕政企银三方在“两权”抵押贷款中的痛点,彭山区配套出台了覆盖产权流转交易、产权价值评估、风险防控等融资各环节的一系列政策,构建起五大综合体系,解决了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截至今年10月,彭山区累计发放“两权”抵押贷款1454笔、7.01亿元,其中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81笔、557.1万元。
资料图片
为业主解开融资难题
近日,位于彭山区凤鸣街道石家村的果有缘农场主李利以520亩柑橘地的土地经营权做抵押,成功拿到了320万元贷款。农场里,汁多味美的 “爱媛38号”从树上采摘后,就迅速搭乘特快专列运往长三角地区的市场、超市。“利润逐年提升,今年销售收入将达100万元。”李利告诉记者,农场的发展得益于当地试点了“两权”抵押贷款。
流转土地的第二年,李利就面临着园区建设的资金压力。“修道路、沟渠、滴灌设施和库房的钱,一时半会真挪不出来。”凭借着土地经营权和农场的固定资产,李利拿到了第一笔贷款,缓解了燃眉之急。到了今年10月,李利的农场土地产权估值800万元,他再次拿到320万元的贷款。
谢家镇吴埝村的葡萄园业主余光利以农房作抵押,就近在镇上的眉山农商行贷得为期三年的循环贷5万元。“办贷很方便,到银行填张单子就成了。”余光利告诉记者。
自“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启动以来,彭山区与人民银行等金融部门共同确定了农房抵押、土地经营权抵押、农机具抵押、蔬菜大棚抵押、保险资金直贷等多个创新业务,“两权”抵押贷款笔数和金额逐月上升,逐渐形成了金融和现代农业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彭山模式”全省推广
农村金融创新对于业主、银行、政府三方来说一直是个难题。农业产业资金短缺是普遍现象,融资需求长期存在;由于缺乏抵押物,银行不愿贷、不敢贷;相关部门没有政策“撑腰”,不敢趟深水。政企银三方各有各的担忧,各有各的难处。
为此,彭山区先后出台了覆盖产权流转交易、产权价值评估、风险防控等融资各环节的制度文件40个,构建起“产权交易”“产权评估”“风险分担”“抵押物处置”和“产品创新”的五大综合体系,建立政府主导、政银企三方参与的合作机制,有效调动了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和农业主体的积极性。
“畅通的产权交易体系是‘彭山模式’的基石。”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该区对“农地”和“农房”确权登记颁证,按需颁发土地经营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依托国有正兴农业发展公司,搭建“三级土地流转平台”,开展土地流转信息收集、地块整合、包装推介、统一流转等业务。同时,建成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提供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发布、交易组织、交易鉴证、产权抵押登记等“一站式”服务。通过构建“三大”闭合式“闸门”,在风险防范上下狠功夫,尤其是建立了2250万元的“两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成立3亿元的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并联合保险公司创新推出特色农业保险产品,真正增强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五大综合体系的构建,成功为试点改革破冰,其工作经验还在全国交流。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对此评价:彭山在全国率先形成了“一揽子”覆盖农村产权融资各环节的制度保障,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输血”功能。
群众办贷更方便
针对“两权”融资涉及环节多、人员广等问题,彭山区依托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打造“一站式”融资服务平台,探索出了一套借贷双方高效对接、业务办理方便快捷的贷款办理流程,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我们开设了‘两权’抵押贷款绿色通道,有贷款需求的业主,只要在这里提交资料就行了。”该区农交中心工作人员说,该中心将“两权”融资需求信息通过网络发布,金融试点的机构结合自身产品筛选、匹配融资对象。“业主不用四处跑银行,银行就会主动上门。”
针对农村产权价值不明,社会机构专业性不强,银行认可度不高等难题,该区确定了集体建设用地基准价,设立农村产权价值评审中心和评审委员会,组建了由“行业专家+乡土人才”构成的评审“专家库”。对于业主抵押的农村产权,既有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又有评审中心专家们的评审,双线并行,有效解决了农村产权价值认定的成本、效率和可靠性问题。截至目前,全区已成功评审1500笔以上,评审总金额近7.5亿元,银行认可度高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