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蒲跃林 刘兰佳)浙江省对口帮扶广元市已有20多年历史。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必须长期坚持下去。今年以来,广元市昭化区人社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各项决策部署,以劳务协作为重要抓手,聚焦技能提升、转移就业两大工作重点,有力助推了高质量脱贫摘帽。
资料图片
劳务协作组织化“转”有效促进增收脱贫
“一个五口之家,只要有一个人就业,就能够实现全家脱贫的目标。”昭化区人社局局长陈宗说,“转移贫困户就业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突出组织化输转,提升就业质量。”
强化信息对接。在贫困村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活动,通过区电视台、“村村响”广播、昭化门户网、乡镇人社服务站所等载体广泛发布浙江等沿海优质企业用工信息。同时,依托移动公司建立区乡两级短信平台30个,推送就业岗位信息近万条,实现人岗精准对接。
举办招聘会。举办东西部劳务协作双选会、专场招聘会3场,组织参加广元东西部扶贫协作专场招聘会1场,累计组织浙江企业70家、贫困户1100余人参加,达成就业意向156人,向丽水市成功输转贫困户就业7人。
落实就业政策,引导群众转移就业。落实职介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劳务中介机构、人力资源公司主动承接东西部劳务协作输转就业,认定东西部劳务协作就业扶贫车间1个,优秀项目1个,吸纳贫困户就业15人。
昭化区人社局统计数据表明,全年组织转移到浙江企业贫困户126人,到其他省企业394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20%、122.7%,转移到省内浙江企业62人、其他省企业35人、省内企业260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22%、120.6%、122%。
“感谢区人社局和国家相关政策,我们到工厂上班后,这里的老板和工友对我们都很好!我现在工作很顺利!”昭化区文村乡云华村6组残疾贫困户夏天荣,因为腿脚不便,过去一直在昭化城区跑三轮,今年在昭化区就业局的组织安排下,成功到浙江丽水市一家工厂就业,主要从事笔筒加工工作,目前每月纯收入达2000多元。
扶贫车间就近“吸” 实现家门口就业
为实现全区高质量脱贫摘帽,今年,昭化区与浙江龙泉市启动了东西部扶贫协作 “归雁工程”。
12月11日,张家乡双柏村就业扶贫车间,缝纫机声隆隆,工人们正在生产商家定制的包装袋。
双柏村2组村民何美英早早来到车间上班:“我在这里上班有20多天了,目前还是学徒,车间里有师傅带我做裁剪、分割、印染。这几年我都在家务农,自己家门口有工厂,我们农闲时挣点儿钱,也能照顾到家里边嘛。”
“我们的设备一部分由龙泉市妇联捐赠,另一部分由宇翔轻纺公司捐赠,总共40多台平车。这批订单是3000套包装袋,车间一天能制作200多套。车间有长期稳定务工贫困户10人,按目前估算正式投产后每人月平均收入能达到1500元左右。”双柏村第一书记郭延鹏介绍。
在张家乡洞坪村,今年8月启动的来料加工手工穿珠项目,吸引了在家群众或在外务工者回乡创业就业,增加经济收入。
“农闲时大家不打麻将、不看手机,就在家穿珠子,每人每天穿150串左右,一个月就能赚七八百元。”洞坪村1社农妇梁素华说。目前该项目已发动了周边50多位农户参与。
昭化区人社局负责人强调,在构建基地吸纳贫困户就业方面,一是做到选址合理,便于吸纳劳动力。以双柏村东西部扶贫协作就业车间为例,紧邻太虎路、国道212线和广南高速,即将开建的快速通道就在车间下方,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方便辐射至周边乡镇及行政村的在家劳动力前来务工。二是选准产业,便于安置劳动力。洞坪村来料加工点主要以手工串珠为主,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强度不大,对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要求不高,且许多本地人以前在浙江务工都从事过类似的产业,拥有相关技术和经验,因此在安置周边闲置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户劳动力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三是灵活管理,助推群众就业脱贫。从事来料加工的多为家庭妇女,考虑其需照顾小孩兼顾家务等因素,采取集中加工和分散加工相结合方式,计件取酬,极大方便群众就近就业、灵活就业。
实用技术精准“训”“传帮带”里出实效
12月11日,在昭化区人社局,正在进行的“昭化区东西部劳务协作淮扬菜培训”热闹非凡,两位来自浙江丽水市的国家一级厨师正在教授大家淮扬名菜“芙蓉鱼片”的做法,一旁观摩学习的,都是来自昭化本地酒店厨师、农家乐老板。娴熟的手法再加上讲解,让大家学得异常专心。
今年5月份,广元昭化和丽水市签订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协议,为了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帮助老百姓脱贫增收,丽水市人社局和昭化区人社局对接,特别派了这两名大厨,免费给昭化当地老百姓培训。
据悉,今年以来,昭化区坚持精准施训,提升就业技能。建立“传帮带”机制,结合龙泉市和昭化区产业实际,邀请浙江食用菌种植技术专家2人来区指导食用菌种植技术,组织致富带头人、贫困劳动者、产业能手83人参训,其中贫困户27人,举办以菌种选育、经营管理为主的培训班,有效促进了全区食用菌产业发展。针对浙江省企业用工需求,采取“企业+学校”“学校+协会”等方式,组织有意愿到浙江务工的贫困劳动者开展机械操作、家政服务、建筑工匠等就业技能培训48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