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三台培育麦冬产业“常青树”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18-12-24

    (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周金泉)12月初,“中国麦冬之乡”——三台县召开了近年来力度最大的麦冬规范化种植技术推进会,由此加快了全县麦冬规范种植全覆盖的进程,确保麦冬种植提质增效,永葆产业常青。记者日前走访了解到,三台麦冬正以规范化种植为引领,打造一条“绿色、生态、安全”之路。

111.png

资料图片

    实施规范化种植尝到“绿色”甜头
    三台县花园镇国家级出口麦冬质量安全示范区,近年来致力于麦冬的规范化种植,是全县麦冬规范化种植的样板。12月21日,记者在这里看到,绿油油的麦冬一望无际,长势正旺。“往年这个时候,全村1500多亩麦冬田因为打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看上去一片雪白,就像打了霜一样。但最近两年,麦冬田硬是绿得很哦!我们已经两年没有打多效唑了。”花园镇白衣村三组农户林祖飞说。
    介绍起全镇的麦冬规范化种植,花园镇副镇长杨德勇说:“全镇有1.5万亩麦冬。以往,每亩10—12万株苗,栽得过密。从3年前开始,我们就调减到每亩8—10万株苗,这样,麦冬田透光透气,提高了品质。同时,我们增施了有机肥,通过沼液车拉沼液过来,本土大型养殖企业明兴农业也正在建沼液管网,今后将沼液直接输送到我们的7000亩核心示范区;自今年县上禁止施用多效唑以来,我们已有95%以上的麦冬田没有再施了;此外,安装太阳能灭虫灯,开展绿色防控,进一步规范了加工技术,采用滚筒式烘烤机保障麦冬的质量安全。”
    “采用滚筒式麦冬烘干脱根一体机加工麦冬,不会破坏麦冬本身的品质。同时,比传统的加工设备节约了50%的用工。”三台明志麦冬加工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伟说,“去年,我们将这套设备向社员成功推广,每吨增值3000—5000元。”

    禁用多效唑增施有机肥

    麦冬是三台三大特色产业之一。目前,全县约30个乡镇在种植麦冬,总面积已达5.5万亩,但标准规范种植的不过1.8至2万亩。三台县麦冬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杨以明说,召开麦冬规范化种植技术推进会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推进规范化种植,提高麦冬的品质。而规范化首先体现在投入品的规范化。

    今年9月,三台县出台通告全面禁止施用多效唑,以确保麦冬的绿色生态种植、确保品质。尽管不施多效唑会造成麦冬产量的下降,但三台麦冬占有全国70%的市场份额,未来可通过优质优价保障种植户的利益。

    通过“产、学、研”“银、政、企”结合,三台将研发的配方肥委托企业对标生产,凡需要的合作社通过政府平台公司担保,由此可获农资采购贷款。

    “规范化种植,就要从调节土壤做起,通过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合理搭配调节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某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技术负责人说,“我们已开发出了麦冬生物有机肥并向农户推广,去年就推广了几千亩。”

    三台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向荣光认为,麦冬的规范化种植就要体现“绿色、生态、安全”。他说:“我们将进一步开展有机肥增施行动,好处是平衡氮、磷、钾,提供必需的微量元素,同时,改良土壤,使土壤不再板结。近年,我们通过对大户和专业合作社适当补助,示范带动,改变了麦冬田过去有机肥使用少的局面,实现了化肥零增长。”

    向荣光还建议,在三台全面禁止多效唑以后,县农业部门将开展督导,对仍在施的种植户要纳入 “黑名单”。他说,通过向农户推广农资规范使用、栽培技术、三沼利用、粮经复合栽培等综合增产技术,让农户减产不减收。

    从种植到加工建立溯源体系

    据了解,三台县去年2月建立了四川省麦冬产业技术研究院,聚集了国家和省内的知名高校、科研单位相关专家对麦冬产业瓶颈攻关。在品种上,针对多年来品种退化现象,通过提纯复壮选育出了 “川麦冬1号”“川麦冬2号”等优良品种;在栽培技术上,进一步优化,采用“粮—麦冬—蔬菜”“麦冬—高架菜”等粮经复合型模式;在品种上,选择更加防病虫害的品种。

    “我们还建立了溯源体系,对麦冬从种到收全程监控。同时,要建立市场准入准出机制,实现麦冬的快检,严格按药典和食品安全法要求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否则不予上市。”杨以明说,“企业采购的符合标准的麦冬,可贴‘涪城麦冬’证明商标,对贴了牌的企业在网上公布,以此倒逼企业采购合格产品,倒逼农户按标准规范化种植,使三台麦冬产业常青。”

    为了全域的麦冬规范化种植,三台积极布局在前,去年组建了麦冬专业技术指导团队,创新了药企认领麦冬田的模式。此模式针对企业自建基地成本过高的“老大难”,由专业团队把标准化基地建好,并指导合作社和种植户进行标准规范化生产,企业只管收购达标产品,只需向专业团队支付一定的技术费用。

    杨以明认为,三台麦冬在加工方面也急需突破。“全县现在有80多个麦冬初加工点,仅有10个规范加工点,我们将进一步对加工点规范化改造,为专业合作社代加工产品。”杨以明说,“在精加工上,我们正在引进企业做饮片、颗粒以及提取有效成分的开发。我们还准备把麦冬作为食品开发,麦冬的须根作为地方特色食品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已制订了须根标准,麦冬块根列入药食同源目录,已完成相关毒理、毒性试验。麦冬饮料、麦冬酒等系列产品已试制成功。”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