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叶青青 叶理苇 记者 洪瑜
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如何将低产旱地改造成高效良田,促进农业扩面增效?近日,在兴文县大坝苗族乡建国村一处“旱改水”稻田,水稻碧绿,长势喜人。农户正忙着从水渠引水入田,并对水稻进行追肥促长,保障水稻生长关键期水肥充足。
村民引水灌溉农田
“原来这一片全是旱地,种玉米和花生,今年旱地改成了水田,现在沟渠修通了,水源也比较方便。”大坝苗族乡水稻种植大户罗华看着涓涓水流顺着沟渠流入田间,眼神充满喜悦。
旱地改水田,保障充足的水源尤为重要。据大坝苗族乡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黄朝宽介绍,今年仅大坝苗族乡新建灌溉沟渠3.2千米,维修沟渠8.8千米,铺设水利管网4.5千米,有效保证了生产用水。通过“旱改水”,当地增加了水稻种植面积500余亩。
据了解,今年兴文水稻种植面积约20万亩,其中新增“旱改水”种植水稻1200余亩。与此同时,该县正加快推进新坝水库和芭茅沟水库渠系建设,建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20.02万亩,预计将实现“旱改水”面积3500亩。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加强对已建小型水库、山坪塘、沟渠的维修养护,采取蓄、引、拦、提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储备水源,巩固水稻种植面积,同时抓好大春生产、水稻及玉米标准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及病虫绿色防控等春耕生产技术宣传和专题培训,指导农作物田间管理,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做出贡献。”兴文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游金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