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4月14日至15日,特色药用植物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下称“平台”)联合四川省中药材育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于中江县召开平台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会议。
以四川道地药材川丹参为例,平台借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川丹参组培快繁以及茎尖脱毒再生两项专利技术,以及“优质克隆苗—优质良种—优质生产苗”3级高效繁育技术,通过与中江县农业农村局以及和相关企业合作,构建起了川丹参组培高效繁育技术体系,实现川丹参茎尖脱毒组培苗工厂生产、示范与推广应用。
“目前,我们实现川丹参组培苗年生产能力达500 万株,苗移栽成活率95%以上,亩产超过 1600公斤,且无芦头,商品产量大大提高。”平台副主任杨瑞武在《特色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与良种高效繁育技术应用》专题报告中,详细汇报了项目研究依托平台、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种质资源评价、新材料创制与新品种选育、种业产业化等进展情况。
针对川丹参自然条件下自交不结实,长期采用根段无性繁殖导致种性退化严重等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平台通过校地企合作,将组培实验室和组培苗生产基地搬到田间地头,实现技术成果就地转化,助力中江县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升级为省级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茎尖脱毒组培苗的推广应用不仅有助于川丹参提纯复壮,同时对于推动中药材规范化、工厂化、优质化统一育苗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助力中药材种业振兴。
为了精准培育中药材种业“中国芯”,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以来,平台在资源收集、资源保存与繁育、建立数字化种质资源库和共享服务平台、资源评价与创新、丹参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建立、示范推广与开发利用、共享服务等方面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