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俊涵 记者 常艰)“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才有了我如今的好日子。”近段时间以来,家住眉山市丹棱县张场镇万年村1组的村民郭显军一家每天都忙碌在自家20亩茶园中,赶抢晴好天气采摘茶叶。采茶间隙,他和家人还要照看家中的10亩脆红李和50头存栏生猪。一年下来,这些产业将会为这个曾经家徒四壁的小家庭带来不错的收入。
绵延不断的果园是丹棱乡村振兴的重要砝码
郭显军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相关政策的持续扶助下,他一年之内便实现了“脱贫摘帽”,如今,郭显军一家人把养殖、种植、运输、劳务等事业搞得有声有色,日子越来越红火。“村上为脱贫户提供技术培训,帮助他们销售农副产品,妥善处理子女就学等难题,总之尽最大可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一心扑在产业发展上。”万年村党支部书记任刚如是说。
郭显军一家的变化,是万年村从省级贫困村到丹棱集体经济“后起之秀”、群众人均收入达到全县平均水平的一个缩影,也是丹棱县补齐共同富裕短板,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真实写照。
丹棱县始终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依托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以集群化思路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效益,以产业带就业、以增收促民富。
近年来,丹棱县全面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常态化开展防返贫监测工作,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建立村(社区)、组全覆盖的“网格化+信息化”监测网格,在全县组建基层网格84个,按照每名网格员包保管理200—400户农户的标准,定人定岗、定职定责,建立网格化管理台账,对现有农村人口开展跟踪走访,常态预警监测。同时,针对教育、民政、公安、医保等部门每月推送的风险线索开展集中排查和动态监测。
不仅如此,为推进政策稳步衔接,丹棱县对照省“1+32”衔接政策体系,调整优化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政策,兜底救助政策和财政保障类政策继续保持稳定,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进一步细化调整,织密织全政策“衔接网”,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巩固成果、平稳衔接的“生产力”。
位于丹棱县张场镇万年村的茶叶交易市场,每天能为当地群众带来不错的收入
为推进工作稳步衔接,丹棱县编制《丹棱县北部乡村振兴开放合作示范带规划》,跨行政区、自然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完成《丹棱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构建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梯次发展格局。紧盯大排查、防范返贫、“三保障一安全”、平稳衔接、项目资金等关键环节,开展综合调研督导,倒逼乡镇、部门工作推进、责任落实。
近年来,丹棱县先后荣获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县、全省首批乡村振兴先进县等荣誉,乡村振兴探索经验入选“全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15个县级典型案例。下一步,丹棱县将继续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奋力走出一条具有丹棱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