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绵阳游仙:刘大爷把村头的种质资源送进了实验室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3-03-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闻亚 文/图
  登记入库、联系相关专家进行下一步研究……2月28日,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下文简称“生核所”)余桂容研究员将前一天从绵阳收集回来的种质资源进行了处理。
  这次种质资源的收集,萌芽于《四川农村日报》2022年10月28日的一篇报道《又一批四川珍稀农作物资源被发掘》。绵阳市游仙区石马镇70多岁的刘志成看了报道后,于2022年底给生核所写了一封信,“向专家教授们报告,我知道一些农作物种质资源方面的信息……”
  2月27日,一场由省农科院牵头的种质资源调查和收集行动在绵阳游仙区展开。

image.png

刘志成(左一)、汤天泽(左二)、张荣华(右二)、杨武云(右一)与野生大豆。

一篇报道和8页长信
  2月27日上午,在游仙区石马镇见到专家们,刘志成特别高兴,与他一起的还有村里的张荣华老人。刘志成一边张罗着帮助科研人员采集样本,一边述说着事情的缘由。
  “我一直喜欢读书、看报,《四川农村日报》几乎是每天必读。”刘志成告诉记者,“很多农业新知识都是从《四川农村日报》上学到的。”2022年10月28日,《又一批四川珍稀农作物资源被发掘》的报道触动了他,“我们这里种质资源丰富,但之前不知道把这些信息告诉谁,看了那篇报道,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专家们写了信。”
  今年1月初,一封手写的信邮寄到了生核所。“收到信后,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刘大爷。”余桂容回忆说,院里和所里都很重视,最终决定由副院长杨武云带队前往绵阳游仙区实地查看。
  生核所党委书记蒲志刚研究员向记者展示了刘大爷的来信,“足足8页纸,里面写了9条种质资源的线索。刘大爷字迹端正,内容表达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我不懂电脑,用不来手机,只能以文字信件的方式同专家教授们联系……”刘大爷在信中这样写道。
  刘大爷告诉记者,他以前是木匠,1974年—1976年曾在绵阳农科院做木匠活,“冯达仕、廖佩言……我都认识,当时都在一个食堂吃饭。”冯达仕是绵阳农科院大师级的人物,曾培育出小麦品种“绵阳11号”,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而廖佩言在水稻育种上颇有建树,后来成为省农科院的副院长。
  长期坚持读书读报,以及在绵阳农科院的耳濡目染,让刘大爷成为农业科学的有心人,还带动邻居大爷张荣华成为种质资源线索的提供者之一。
  杨武云感叹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实施和宣传,提升了全社会参与保护种质资源的意识。刘志成老人的来信,展现了他对种质资源保护的拳拳之心。”

一棵老核桃树和它的“房客”
  “我们村有一棵100多岁的老核桃树,每年依然会结核桃。”刘大爷在信中说。来到村里,一行人迫不及待地来“探访”这棵核桃树。
  核桃树“守在”停车场旁,光秃秃的,显得有些孤单。细看会发现,两个分枝上覆盖着一层植被,依稀能见到几片绿叶。“这就是寄生在核桃树上的植物。”刘大爷指着核桃树告诉记者,“记忆中,这层‘被子’在那里至少有20多年。”刘大爷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他在附近水泥厂打工,路过都能看见。为了方便专家们采集研究,刘大爷小跑着从附近借来了梯子。
  “这个植被很神奇,太阳大了,它就枯了,下点雨,很快就绿了。”刘大爷说,最近天干,所以大部分叶子都枯了。拿到取下的样本,杨武云仔细观察,“这应该是一个低等植物,你看,这里有芽点,这个应该是孢子……”杨武云猜测,这些植被之前应该是连片生长的,随着环境变化规模逐渐萎缩,而核桃树上的这一片,则依托老树逐渐进化,生存了下来,从园林植物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颗”豆子和它们的潜力
  大豆,原产于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刘大爷来信提到的9条种质资源线索中,有2条是关于豆子的,考察当天刘大爷还提供了新线索。“我们家在涪江边的平坝区,已有几十年没看到过野生黄豆,我了解到野生黄豆是我国宝贵的种质资源。”刘大爷在信中说,他在邻村的坡地上发现了野生黄豆。
  跟随刘大爷来到线索发现地,记者发现沿着靠坡的田埂边,长满了野生大豆。虽然叶子和藤蔓已干枯,但依然能看到藤上结满了豆荚。“目测这样的一根藤上估计有上千个豆荚!”杨武云边查看边说,这种野生资源可能有高产基因。
  坡地上还有另外一种野生豆子,“当地人称它为‘打豇豆’。”刘大爷告诉专家,这个豆子个头不大,有红黄两种颜色,即便掉土里也不容易腐烂,生存能力极强。
  打豇豆在每年9月左右成熟。“从去年9月到现在,5个月过去了,依然能看到完整的豆荚,这说明有防裂夹的基因,同时它也不易腐烂。”杨武云介绍,这种基因如果可以转育应用,就有可能创制出适宜机收、可丰产的新品种。
  与前两个豆子不同,刘大爷提供的第三种豆子个头很大。“我们当地人叫它‘老鸦豆绵葛藤’。”刘大爷介绍说,这个豆子在鲜嫩时会被采摘食用。
  记者看到,从岩缝中长出的“老鸦豆绵葛藤”体型在10米开外,树上结满了豆荚,每个豆荚比成年人的手掌还长!
  葛藤旁残存的明代石碑对这株植物还有记载,据此推算,这株葛藤有300年以上的历史,“完全可作为古树来保护。”在场的专家们纷纷感叹。
  “这些特异、珍稀农作物种质资源,蕴藏着丰富的优异基因,在耐贫瘠、抗穗发芽、防裂夹、节水减肥及耐储存等研究方向上大有助益。”杨武云说。
  陪同考察的绵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汤天泽表示,绵阳的种质资源丰富,不少散落在民间。“希望有更多‘刘志成’参与进来,捡拾乡野种质资源‘遗珠’。”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