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 邛崃市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以来,坚守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主体尽责、全民共治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持续探索优化监管方式,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行“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倾力培育优质品牌,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创建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先后获评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名单、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顺利通过2022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回头看”考核复审,荣获2022年度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和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工作成效突出单位。
一、强化组织领导,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1.建强领导机构。邛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四个最严”要求,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和各镇(街道)为成员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开展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2.落实经费保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建立专项资金保障长效机制,并逐年增长。2019年投入专项经费105万元,2020年投入112万元,2021年投入117万元,2022年投入121万元,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3.压实工作责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对部门、镇(街道)的绩效考核,在全市重点工作考核中权重高于5%,制定考核细则和奖惩办法,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推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促进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二、强化标准生产,优质产品数量不断提升
1.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通过整合各级项目资金,按照“七网”①配套标准,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并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31.63万亩,正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获评全省“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区,被列入四川省高标准农田整区域推进示范县创建名单。持续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建立耕地质量调查点135个、监测点7个,对全市耕地质量长期、定位、有效地进行监测。认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66.5万亩,其中水稻基地27.7万亩、油菜基地27.7万亩、玉米基地11.1万亩,生猪准化养殖场48个。
2.推广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积极推进院校企地紧密合作,与中国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在主要农作物精准施肥、绿色防控、种养循环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推广应用了前沿新技术36项,推广面积达160余万亩次,每年开展测土配方技术推广91万亩次以上,推动粮油等主导产业统防统治率达90%以上,绿色防控率达80%以上。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9%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88%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达83%。首创的“就近循环+异地循环+多形式利用”粪污综合利用模式,受到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肯定,被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3.大力培育认证绿色优质产品。推进优质品种研发、品牌保护认证。引进荃银高科、成都金卓等14家种业企业在邛崃开展水稻制种,培育适宜西南地区栽种的水稻新品种52个,推广新技术6项;雅南猪保种备份场建成投产,“微牧黑猪”新品种已进入F3代、“天府黑猪”新品种进入审定发布阶段。培育认证“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100个,其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四川名牌产品”和“四川省著名商标”企业27家。
三、强化监管监测,质量监管能力不断提升
1.密织日常巡查监管网。健全市、镇、村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成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设立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配齐全市162个涉农村(社区)兼职协管员队伍,构建全覆盖质量监管体系,常态化开展巡查监管。完善考核管理和业务培训机制,提高监管业务能力, 提升监管效能。2019年以来实时上传成都市监管溯源平台监管巡查信息5.7万余条,监管对象覆盖全市1500余家生产经营主体,逐步实现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零死角、管理零偏差、服务零距离。
2.密织质量安全监测网。密织质量安全监测网。建立“1个市级检测中心+7个镇街检测室+59个村级检测室”检测溯源体系,对九大类主要农产品及其生产基地实现监测全覆盖。提高监测频次,三年来开展农产品风险监测定量抽检3486批次,监督抽检1078批次,投入品监督抽检460批次,屠宰环节“瘦肉精”检测64313批次;开展生猪产地检疫1409.726万头,生猪屠宰检疫199.8534万头,禽产地检疫835.317万只,禽屠宰检疫2492.1306万只。近3年,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任务完成率和合格率均为100%;成都市级、本级农产品风险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 以上。
3.密织质量风险排查网。落实农药登记备案和定点经营制度,杜绝违法使用禁用药物和非法添加物;扎实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突出14+8重点治理品种开展精准治理。落实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产品检测、追溯管理等风险排查闭环管理措施,制定“两制度一办法”等,定期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结果分析会,提高监管针对性、实效性。三年来召开监测结果分析会10次,约谈生产主体25家,5家生产主体被纳入了“重点监控名单”;出动执法人员2970人次,检查指导生产经营主体3516家次,发放责令整改通知书37份,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9件。
四、强化源头治理,社会共治氛围不断提升
1.严格追溯管理。引导全市1500余家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入驻成都市级以上追溯平台,严格实行追溯与农产品认证、农业园区创建、农业品牌推选等追溯“七挂钩”制度。近三年,在国家(省级)追溯平台上录入产品生产批次信息3.3万余条、销售批次信息0.23万余条。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为390家规模生产主体配备了合格证打印机,为其他生产主体免费发放手写版合格证,开具合格证181.4万张。加大对开证农产品的监测,建立“合格证+追溯码”质量追溯机制,赋予农产品更完整、更清晰的“身份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2.强化农资监管。强化对农药、兽(渔)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单位档案,督促建立购销台账。严格落实四川省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规定,创新“连锁公司+分支机构”农药经营主体模式,全市280家农药经营门市均纳入农药电子管理系统,实现农药生产销售使用可追溯。积极开展“绿剑护农”、“春雷行动”等农资打假专项行动,查处假劣农资,打击违法犯罪,近三年立案查处农资经营违法行为共计39起,移交违法线索13起,罚款49.57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1.69万元。
3.加大宣传培训。通过“两微一端”、乡村大喇叭、现场宣讲培训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假劣农资鉴别等质量安全知识。近三年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万余份、宣传标语500余条,开展宣讲70余场次,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5000余人次、监管业务培训1500余人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1336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800人,农技推广人员素质能力提升培训365人。增强了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意识,提高了监管人员业务能力,营造了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探索创新,质量安全成效不断提升
1.探索创新质量监管制度。创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预申报制度》,科学统筹全市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确保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任务完成率100%,主要农产品监测全覆盖。探索将涉农项目、资金、政策扶持申报主体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情况纳入申报条件,制定《邛崃市农产品生产主体质量安全“重点监控名单”和“黑名单”制度》等,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强化监督管理,完善正向激励和反向惩戒机制,促进生产经营主体积极主动履行质量安全第一责任。
2.探索试行肉证通制度。在全市4个定点屠宰企业探索试行“肉证通”制度,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AI、数字编码等技术,结合无纸化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用高清喷码技术将“检疫验讫印章、肉品品质检验合格印章、溯源索证码”整合加施在猪胴体上。使用手机扫描溯源索证码,即可查验产品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生猪来源产地和猪肉销售去向等信息,实现“一猪一码一证,物证合一”。至今已赋追溯码生猪119786头,出具电子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各239358张。通过数据多跑路,实现了监管少跑腿,产品可追溯,大大提升了肉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效率,让消费者买到、吃到“看得见”的放心肉。
3.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大力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进粮油产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立足现代种业良好基础,创建天府现代种业园,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园,成为全省“1+1+N”现代种业发展核心园区、成都市建圈强链行动中现代种业产业链核心承载地。建设“一库一院五中心”②重大功能平台,聚集先正达等种业及关联企业22家、20余个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粮油新品种35个,实现优质品种应用率90%以上、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6.95%,推动“天府菜油”新品种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等8个科技成果转化,东部两个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和中、西部九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片被纳入“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布局。粮油绿色食品认证面积45.6万亩,93.6%以上达到国家优质稻谷2级以上标准;连续三轮获批国家级制种大县,连年获评全国产粮大县。《聚力品质提升 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入选农业部2022年全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典型案例。
未来几年是国家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一年,“三农”这块“压舱石”必须夯得实之又实。下一步,邛崃市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贯彻落实“四个最严”“产出来”“管出来”和“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等重要指示精神,以更高标准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做好人民群众“舌尖安全”的卫士,把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的牌子擦得更亮。
名词解释
①七网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田网、路网、渠网、观光网、信息网、服务网、农业生产设施用地网。
②一库一院五中心:一库,省种质资源中心库;一院,四川现代种业研究院;五中心,国家品种测试西南分中心、种业创新孵化中心、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种业实验中心、种业博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