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张闻亚 范莉
乍暖还寒时节,在享有盛誉的海南省“南繁硅谷”,农业科学家们倾情繁育的水稻已开始抽穗、玉米也快熟了……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海南因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而成为了全国的育种圣地。四川亦当仁不让,率先加入南繁大军。从此,一拨拨农业科技工作者一年年周而复始,在南繁这片热土上,加速培育出了一个个优质的新品种。
有关数据显示,四川每年有水稻、玉米、棉花、蔬菜、高粱、牧草、豆类、红薯等近20种作物进行南繁;四川农作物70%的新品种均出自南繁;2022年四川“稻香杯”的5个特等奖品种全都是南繁的功劳。
60多年来,四川南繁一路征程一路歌。
四川南繁基地里的各种作物育种。(刘波 供图)
1958年启动南繁四川走在全国前列
我省育种界有一句行话,叫做“上山下海”。通俗地讲,就是小春作物需到夏季依然凉爽的高原繁殖,大春作物则要到海南等冬季依然温暖的南方加代。
“通过南繁,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周期由过去的10年缩短到3-5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海南分院副院长王自鹏说,“加代主要是为了缩短育种周期,简单来说,就是一年之中,让种子多繁衍一代。因为不管是传统的杂交育种,还是现在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育种,都需要多代的繁殖、选育,才能最终育成一个新的品种。海南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比云南还好,冬季日均气温,海南就比四川高了15-20摄氏度。这样,海南的水稻可种三季、玉米可种两季,因而到海南南繁,每年就多了一两次观察农作物从种到收的机会、能多收一两季育种材料,进而实现加代及缩短育种周期的目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机关党委书记、海南分院院长段晓明介绍,我国南繁始于1956年,当时是辽宁省农科院一批科学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出了南繁加代理论,率先走出南繁的第一步。两年后的1958年,四川走在全国前列,启动了南繁。
“目前,四川已有43家科研单位、院校和种子企业,长年五六百名育种人员在分布于海南的三亚市崖州区、陵水县、乐东县的南繁基地上忙碌,总面积已超过4000亩。”段晓明介绍,“这些科研单位包括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以及绵阳、南充、宜宾、内江等市州农科院;而种子企业则包括仲衍种业、川种种业等行业龙头。”
攥指成拳助推南繁“芯”动力
据了解,四川省政府对南繁高度重视,早在1992年,就批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海南分院,这是全国迄今唯一由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农科院在海南的分院。成立以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海南分院面向本院及其他省内科研机构、种业企业等单位服务,承担项目包括国家863、948、生物育种等重大专项,涉及玉米、水稻、红薯、蔬菜等产业技术体系,每年涉及的科研项目上百个,入驻的工作人员上百人。
迄今,四川各南繁基地有粮油蔬菜水果等近20种作物在这里加代繁育,四川农作物新品种的 70%出自南繁,其中三系杂交稻、杂交玉米 90%的新品种归功于南繁。近10年来,多个南繁新品种还夺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外,四川的南繁于上世纪90年代末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秋繁,即除了10月至次年4月在海南进行冬繁之外,还在5月至9月进行秋繁,从而变季节性南繁为周年性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快了新品种选育的节奏。而南繁工作的内容也由单一的品种加代、加快新品种选育拓展到种子纯度鉴定、生产备荒种子等方面。
2022年12月13日至15日,四川省南繁工作座谈会在海南省三亚市陵水县召开,认真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中关于海南南繁基地建设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我省现代种业发展,为加强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推进农业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省种子站站长马晖说:“为改变当前南繁基地各单位‘关起门育种’,科研资源难以‘攥指成拳’的现状,四川将加强四川南繁工作组织领导,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对南繁工作统筹协调,协调解决南繁单位面临的土地、资金等困难和问题,整合人才、科技、资金等优势资源,并研究制定四川2023-2035年南繁发展专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