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刘佳 杨都 周颖昳 采写
农业强国,种铸基石。
四川(江油)生猪种业园区研发服务中心落成开放;单体规模1200头共享种公猪站即将投产;梓潼县、安州区、三台县被认定为国家级制种大县;“泰优粤禾丝苗”获我省首届“稻香杯”丰收奖一等奖……2022年,作为全国唯一科技城的绵阳,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农业科创的热度一波接一波。
梓潼县百亩连片酿酒专用小麦迎来收获。杨都 摄
将种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基础性、支撑性产业来抓,是绵阳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的切实之举。绵阳是全国五个种业大市之一,种业门类齐全、整体实力强劲,生猪、粮油、蔬菜三大种业齐头并进,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绵阳将种业强市建设作为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内涵。当科技城建设与种业振兴工作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站在辞旧迎新交汇点上,绵阳正以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三品工程”为引领,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推进“1311”全国种业强市建设体系(1个种业强市建设总体方案、3大优势种业专项行动方案、1个创新中心建设方案、1套保障措施)落地,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种业大市正向种业强市稳步进发。
铁骑力士川藏黑猪。
搭建共享平台 攻关生猪种源“卡脖子”技术
12月隆冬,三台县芦溪镇枣河村,五层楼高的大楼已经建起,工人们穿梭其中,忙着安装清风、空调和净水系统……这是四川农业大学联合明兴科技、铁骑力士等7家生猪种业龙头企业布局建设的共享种公猪站。“整体工程已完成逾80%,预计2023年三四月可建成投用。”项目负责人刘军对记者说。
未来,这里将云集全省多个核心育种场中优选的1200头纯种公猪,通过资源整合共享,建立优质种猪繁育体系,以解决生猪种源“卡脖子”的问题。
四川是全国生猪生产第一大省,但省内90%以上的生猪种源依赖进口。建立共享种公猪站,是我省打造高质量川猪产业的有力举措,也标志着绵阳市建设全国种业强市、西南生猪种业高地取得新突破。
四川(江油)生猪种业园区研发服务中心。
近年来,绵阳市致力做强“猪芯片”,建成全省唯一国家区域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国家生猪种业园区和省级生猪种业培育园区。
当下,三台现代农业(生猪种业)产业园内一派忙碌景象。“我们每年都要窝选出数千头优质猪仔,进行表型评测和遗传评估。从而筛选出优质种猪。”铁骑力士集团猪业事业部育种总监杨小亮说。坐拥2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美系、加系等优质原种猪齐备;建有线上生猪活体交易市场——“国家生猪交易市场四川市场”。目前,三台全县存栏优质能繁母猪8万余头,年可产优质商品仔猪150万头。
在江油市生猪种业园,新希望海波尔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和铁骑力士川藏黑猪省级核心育种场坐落其中。一个生产白猪、一个生产黑猪。既“黑白齐飞”,又“以黑为特色”。其中,川藏黑猪为省畜科院历时14年培育出的中国第一个风味黑猪配套系,也是江油市打造中国黑猪第一县的核心支撑品种。其肉质细嫩不油腻、鲜香美味,让川人餐桌上的常客“回锅肉”回归本真。
放眼整个绵阳,共有3个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并全部加入全国基因组联合育种计划,荣获各级成果奖20余项。这里拥有长白、大白、杜洛克三大主流生猪品种,以及包括天府肉猪和川藏黑猪两个自主培育的国家级生猪新品种配套系的原种。全市常年存栏纯种猪3万头,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地级市全国第一。
三台县再生稻新品种测产。杨都 摄
科企齐发力 孕育粮油种业“金种子”
眼下,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基地内麦苗青青,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其中,以“绵麦902”酿酒专用小麦为代表的“种业芯片”,正成为当地农业特色化生产的新亮点。
5月,梓潼县卧龙镇桂花村麦浪滔滔,百亩连片“绵麦902”平均亩产达486.7公斤。“这个产量很了不起。”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对“绵麦902”给予高度评价。
不只是小麦,水稻种业更为惊艳。“经测算,水稻品种‘泰优粤禾丝苗’和‘深优粤禾丝苗’再生稻亩产分别为264.65公斤、334.46公斤。”10月,当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宣布完结果,测产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川北地区能种出这个产量的再生稻意义重大。这背后,是绵阳以企业为核心推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写照。“通过品种筛选和技术配套打出‘组合拳’,中早熟品种在相关栽培技术落实到位的配合下,加上头季中稻产量,两个品种再生稻亩产分别达1040.17公斤、1103.49公斤,均实现了‘一种双收’‘吨粮田’的目标。”台沃科技总农艺师曹均成介绍道。
立足大豆、油菜、花生等品类种子培育,四川兴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范洪维同样说道:“通过人才引进、与省(市)级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我们正向‘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迈进。”
而在制种环节,种子储备环节尤为重要。四川国豪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内,6栋低温低湿库和常温库正为保障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工作顺利开展发挥作用。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已累计完成240万公斤国家救灾备荒种子战略储备任务。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一粒粒“金种子”在绵阳市经历四季轮回。在中国制种版图上,绵阳市粮油种业硕果累累。绵阳是全国三个之一、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市”,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9万亩,占全省面积的50%。在种企数量上,当地从事种子生产经营的企业56家,其中,有四川省7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中的4家。这些种业机构企业通过聚团发力,不断擦亮我省农业“金字招牌”,赋能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
绵紫豇1号田间选育。
抢占市场高地 构建蔬菜种源“王国”
甘蓝、花菜、菜苔、小白菜、萝卜……绵阳市游仙区小枧镇的蔬菜育种基地,俨然一个“蔬菜王国”。小枧镇天池村村民崔丽蓉的制种萝卜和制种甘蓝在地里长势正好,“甘蓝的品种是‘杰丰园’,这个品种制种产量高、稳定性好,明年5月份就能迎来收获。”崔丽蓉告诉记者。
崔丽蓉制种的亲本来自绵阳市全兴种业有限公司,经过一个生长繁育期,产出的种子又全部卖给该公司。据介绍,全兴种业主要从事蔬菜、油菜、小麦、鲜食玉米、鲜食毛豆等农作物的良种“源育繁、推储展”。“我们自主研发品种已有828个,收集保存胡萝卜、萝卜、莴笋、生菜、毛豆等优特种质资源已有23547份。”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许雷介绍。
绵阳是渝遂绵蔬菜产业带核心区,全市像全兴种业这样的蔬菜种业企业已有20余家,年销售蔬菜种子超过500万公斤,产值超过5亿元。而游仙区是国家级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正在培育全省唯一的省级蔬菜种业园区,2022年,园区带动良繁基地建设达到1万亩,可满足200万亩商品蔬菜生产用种。
近年来,绵阳市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重点攻关,蔬菜种业特色鲜明,已选育莴笋品种200多个,莴笋、胡萝卜种子销售量分别占全国用种需求量的40%和60%以上;育成四川省第一个紫色豇豆品种“绵紫豇1号”获原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授权;2022年市农科院绵紫豇1号、绵豇7号、绵豇8号和科兴1号等系列品种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绵阳市农科院番茄育苗。
此外,绵阳在梓江鳜鱼、天府肉羊、川蚕桑等新品种培育,专业化蛋种鸡基地建设,北川白山羊、平武黄牛、涪城麦冬、江油附子、平武天麻等特色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也具有较好的基础,展示出突破发展的潜力。“下一步,我们还将聚焦生猪、粮油、蔬菜3个重点优势种业,聚力发展水产种业,创新发展区域特色种业,组建绵阳“3+1+1”种业集群,全面加强育种能力提升。”绵阳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还将加快推动种业强市投资平台建设,推动全市种业主体阵型培育,以科技创新强“芯片”推动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
冬藏春发,一粒繁盛沃土上的种子,正积攒能量等待来年萌芽、生长、繁茂。朝着全国种业强市建设目标,绵阳正奋楫笃行!(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