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刘佳 文/图
7月6日,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残协主席杨彬在网上收到了300斤西瓜的订单,这来自市区一家火锅店。他迅速联系村里的合作社,将货品给店家送去。
“现在借助农村电商平台,村里的东西可以通过上网卖出去,产业自然而然就发展起来了。”杨彬告诉记者,2015年至今,枇杷村从曾经的贫困村“摇身”变成如今的省级“四好村”,电商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通过在巴州区走访,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区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实施电商扶贫,通过活用“互联网+”,让当地特色农产品俏销市场,从而达到助农增收、助推脱贫攻坚的积极作用。
现状
电商进村 带来“两大变”
枇杷村,长竹竿,山高路又远,打米磨面翻几碥,一盏油灯照三晚……作为水宁寺镇最偏远的一个村落,枇杷村地质环境恶劣,基础条件差,曾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
而今这里 “巴山新居”依山而立,设施配套一应俱全。“新村建设,让我们住上了好房子,但要说产业发展,主要靠的是电商拉动。”做了20多年枇杷村村支书的杨彬,虽在今年辞去了村干部的职务,但对枇杷村的发展历史耳熟能详。他告诉记者,枇杷村地处偏远,常年的外出难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另外,由于主打传统农业,多年来当地农民增收乏力。
2015年,巴州区商务局引进聚商易田公司在枇杷村建设了该区首个电商村级服务点。服务点除了对本村农特产品进行展销展示外,还提供代买代卖、费用代缴等多种服务。电商服务点的入驻大大方便了枇杷村的生活,而互联网的出现也拓宽了村民眼界,依靠电商发展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
“目前,我们村的农产品全部通过网络销售。”曾经的枇杷村并不盛产枇杷,如今村里的产业已涉及枇杷、核桃、中药材种植、猪、牛养殖等多个方面。三年前,村里一家合作社都没有,而今村里已有5家专合社。
“电商的入驻,让村民们打开了视野,基础设施的配套也让我们的农产品要卖出去成为可能。”杨彬领办了枇杷村第一个合作社,并通过“合作社+土地+贫困户+残疾人”模式,种植核桃720亩,种出来的产品全部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解决当地60多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3组村民金朝中曾经是贫困户,他利用自家农房的不动产权证,抵押贷款十万元建设枇杷产业园180亩,并林下套种丹参进行网络销售,去年实现毛收入30多万元,一举脱贫摘帽。同组村民金显地一家流转土地给合作社,并在合作社打工,一年收入4万多元。“可以说电商的入驻,让我们实现了两大变,村民的生活更便利,大家的增收有眉目。”杨彬说。
村级电商服务点
像枇杷村这样通过“互联网+”思维,发展农特产品,助农增收致富,助推脱贫攻坚的案例在巴州区还有很多。
现年32岁的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村民何九江两年前回到故乡发展农村电商。他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成立巴中市优土农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收购当地农户的“山货”,进行线上销售。
“最早回来创业,也是源于对故乡味道的思念。”何九江告诉记者,界牌村盛产土蜂蜜、豆瓣酱、豆腐干等传统手工食品。但多年来,受限于物流瓶颈等问题销售很难。如今随着当地基础设施的提升,他们打破传统销售模式,与村民形成 “订单”合作模式,将当地农特产品进行线上销售,不仅有效破解卖难问题,更能增加村民收入。同时,在销售当地农特产品同时,宣传当地特色地域文化,进而推动当地下一步的乡村旅游发展。
未来
完善夯实物流体系
“实施电商扶贫,要取得好的效果,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7月11日,巴州区商务局副局长张杰告诉记者,巴州区一方面积极创新 “平台+产业”“电商+合作社+产业”“电商点+合作社+贫困户”“农户+基地+企业+电商”等电商扶贫模式,已建成“电商+农业产业”示范点6个。
一方面组织区域内电商营运企业平台与产业基地、种养大户、贫困户结对帮扶,一对一提供农产品营销、品牌创建、包装设计、线上推广等服务,实现贫困村、贫困户与先进生产要素和经济动力的有效对接,着力“把贫困户变网商,把贫困村变货仓”,推动全区农产品实现线上线下销售,助推脱贫攻坚。同时,巴州区还重视示范引领,鼓励全区专业合作社“触电”电商。“去年仅水宁寺枇杷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实现销售额50余万元,其中农副产品线上销售4.13万元,发展本村妇女自开网店10余家,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30余人。”张杰说。
“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强化电商品牌建设、体系建设、人才支撑,同时推动电商和旅游、文化、金融的融合。”针对电商物流配送这一难点和要点,张杰表示,巴州区将以完善区乡村物流配送体系为重点,着力加强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冷链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村级网点等建设,进一步优化配送线路,降低物流成本,构建城乡“双向互流通、村组无盲点”的物流配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