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一问种管收“有竹不伐”何时休?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18-04-25

    四川盛产竹。山区、平坝,笼笼翠竹到处可见,有“竹乡”之誉的地方不止一处,竹林面积达1752万亩,位居全国第一。各种竹制品,论数量、品种,也不少。但四川的竹产业,横比浙江、福建,实在算不得强,种植效益不高,加工深度不够。
  发展好竹产业,事关全省农民增收、脱贫攻坚,事关四川乡村振兴。把遍布全省的竹子利用好,把四川竹产业做成全国一流,四川现代农业就有了又一个优势产业。

    现象
    近七成应伐竹材无人采

  阳春三月,正是采伐竹子的好季节。宜宾市纳溪区白节镇回虎村一组村民李俭
强却置家中上百亩竹林不顾,在附近场镇打零工。4月24日,他告诉记者,已经五六年没有采伐过自家的竹子了。
  长时间不砍,竹上的白斑越来越多,那是枯死的信号。“不是病虫害,是老死的。”
  李俭强家的竹子大部分是慈竹和棉竹。慈竹类生长期一般在15年左右,最佳采伐期为13年,如若不采,在其生长末期,竹子便会开花、枯死。李俭强家的竹子大部分是2000年前后退耕还林时栽的,迄今已经18年。
  这些枯死的竹子多数胸径有七八厘米,正是上好的竹材,如果及时采收,应该在最“适龄”的时候变成票子。李俭强算过,丰产期的竹林每隔两三年就应采伐一次。他的竹林有近60亩进入采伐期,每次起码能采竹材六七十吨,按当下行情每吨500元,至少可带来三万元收入。
  “其实我的经济条件也不好,父母老生病。”李俭强既然缺钱,又为什么不将竹材变现呢?
  成熟的竹材任其枯死而不及时采伐,在我省是普遍现象。据省林业厅调查,截至去年底,全省竹林面积达1752万亩,以纤维含量高的杂竹为主;去年杂竹材产量397万吨,仅占可采量的31%。换言之,近七成“适龄”杂竹材没采收。
  四川88个贫困县中有50个县有竹林分布,竹材收入本应是贫困农户重要增收渠道之一。但去年全省每亩竹林产值不过500元,仅为浙江等沿海省份的一半。竹材闲置山林没及时采伐,显然是四川竹产业效益不高的原因之一。

    针对“有竹不伐”现象,记者在乐山、宜宾、达州等产竹地区进行调查。

2.jpeg

资料图片

    为什么不采伐?
    人工采伐仍是主要方式,成本高、效率低、利润薄,一亩竹材赚不到100元

  “到手的钱不要,是因为要不起。”李俭强算了一笔账:每个工人日工资200元,每人平均每天采竹0.6吨,售价300元,扣除装运和其他开支,利润微乎其微。“采竹子是体力活,万一出意外,就亏大了。”现在还是刀斧砍的采伐方式。
  “我们也差不多,人工一多,成本就上去了。”沐川县林业局产业办主任胡世友说,全县59万亩用材竹,全靠人工采伐,按当地劳动力价格水平,采伐一吨成本在350元以上。
  据记者调查,刀砍式采伐普遍,成本每吨350元—400元,而竹材售价不过每吨500元。采伐成本占了售价近八成。
  清明节前,沐川县永福镇张村种植大户伍朝志跑遍了附近的村子,才招了5个工人,“一天能采3亩多”。伍朝志家进入采伐期的慈竹近1000亩,按这个进度,要一年才能采完。但过了端午节,便到了慈竹采笋的季节,“就没法砍了”。
  伍朝志的经验,丰产期每亩可采竹材1吨,扣除成本后纯利润不到100元。“少归少,总比没有强。”他说,最近几年年销售量不过两三百吨,“砍不过来”。
    同为产竹大省,采伐率为何差距大?
    四川多为丛生竹,只能人工采伐。浙闽多为散生竹,可以机械化采伐浙江、福建等产竹大省同样存在人工价格高的问题,采伐率却超过我省一倍以上。浙江去年竹材采伐近两亿根,占可采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四川大部分是丛生竹,我们的是散生竹,采伐容易得多。”来川考察过的浙江省竹产业协会秘书长翁甫金说,浙江每吨竹材采伐成本不到200元。
  所谓丛生竹,是指新竹从老竹的竿根茎侧芽长出来,竹竿在地面呈密集丛状,采伐作业空间极为狭窄。而散生竹,老竹极少分蘖新竹,株间距一般在一米左右,就便于采伐、运输。这种差别,既有竹子种类差异,也有种植、管理方式的因素。
  翁甫金说,得益于散生竹众多,浙江已经着手机械化采伐了。
  “我们没法机械化。”沐川县林业局产业办主任胡世友坦言,一窝丛生竹,同期适采五六根,株间距五六厘米,机械用不上,只能拿刀斧砍。
  省林业厅产业处调研员秦茂透露,全省现有丛生竹1250万亩,占总量的71%。表面看,丛生竹极大提升了单位面积产出效率——密度高,产业量自然提升;但实际上,丛生竹比散生竹增产不到10%,成本却高出一倍。
    解决办法有没有?
    优选竹子新品种,改良丛生竹管理方式和用途,让采收成本降下来

  “采收成本降不下来,拿什么去跟省外竹子竞争?”川内一家竹加工企业负责人坦言,曾有过建竹材基地的打算,但迫于成本压力而放弃。在他看来,采收成本居高不下是四川竹产业大而不强、抵御市场波动风险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有没有解决办法?记者多方走访,听到三种意见:改良品种、改革管理、改变用途。
  “浙江主要是毛竹,四川主要是慈竹、棉竹。毛竹株干挺拔,不容易扩散新竹。”省林科院研究员孙鹏建议,四川林业部门培育的竹子新品种有近10种,可以从中优选适生性好、株间距大的予以推广。
  采收竹笋是预留株间距的绝佳良机;水肥供给也是引导丛生竹合理扩散的有效手段。“我们在长宁等县做过实验,只要管理得好,丛生竹的株间距也能达到四五十厘米。”孙鹏介绍,这项“丛生竹散生化”实验已经接近尾声,“成本不大,可复制性很强”。
  “竹子不一定要砍来卖,也可以用来看。”浙江省林业厅产业处处长康志雄介绍,温州等地也分布丛生竹,当地技术部门将这部分竹林转化成笋用竹、景观竹,农户的收入不减反增,亩产值基本都在两千元以上,采收问题也不存在了。
  “我们会综合各方面的意见。”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到2022年全省现代竹林基地突破1000万亩,品种选育推广、竹林管理、基础设施配套、竹林用途方向等均要考虑,要合理密植和精细管理,降低丛生竹比例。此外,还组织科研单位与厂家研发基于丛生竹的采收机械,希望尽早投入使用。记者 王成栋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