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业主 本地农户合作原因
1
浙江业主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自浙江业主接手以后,散户疏于管理的果园枯木逢春,今年就迎来了初投产,按今年的行情,运回温州可卖20多元一公斤!
2
浙江业主拥有成熟的销售渠道和经营理念
鄢家镇产业引导中心主任申健说,“浙江业主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和平台,为我们带来了产业集约化经营的理念。”
3
浙江业主带动本地迅速崛起一批种植大户
据了解,自浙江业主到鄢家流转耙耙柑果园以来,全镇散户由2000多户锐减至300多户,同时带动本地大户迅速崛起,由之前的10户左右增至30多户。
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张立峰 周金泉
3月底,德阳市罗江区鄢家镇果园飘香,今年最后一批耙耙柑(学名春见)即将下树。记者了解到,自去年以来,在鄢家镇“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耙耙柑,在即将丰产之际,散户们却将果园拱手让给了远道而来的浙江业主。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散户们走不完这摘取丰收果实的“最后一公里”呢?浙江业主的进驻又对鄢家镇耙耙柑产业有何触动呢?
丰产之际果园流转给浙江业主
“2013年,经中柑所专家对我镇土壤、水份、气候等条件进行调研,认为我镇非常适合种植耙耙柑。”3月29日,鄢家镇副镇长张超说,“我们从2015年大面积推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当时老百姓积极性高涨,在我当时任第一书记的壁山村,计划种170多亩,结果种了230多亩。”
令张超遗憾的是,果农绝大多数是散户,而且多是留守在家的老年人,他们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弱,多沿用传统管理方式,只顾眼前利益,在果园里套种油菜、玉米等高秆作物,以致与幼小的果树抢光抢肥。结果,两年以后,好的果树每窝也仅结得到一二十斤果;差的果树就像初栽的苗子,没有什么变化。
2017年初,一批觅得商机的浙江温州乐清市仙溪镇业主,纷纷到鄢家镇高价流转果农即将投产的果园,计划将投产的果子运往沿海市场销售获取较高的收益。
资料图片
浙江业主陈裕相说:“去年5月,我带技术人员过来流转散户300多亩要挂果的耙耙柑,果农就在我们园区务工。我们仙溪镇过来了40户左右,流转了散户三四千亩果园。”
自浙江业主接手以后,散户疏于管理的果园枯木逢春,今年就迎来了初投产,按今年的行情,运回温州可卖20多元一公斤!散户经营了两三年的果树,让浙江业主把钱赚了。
在张超看来,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举,若浙江业主不来,果树成林都难,也许两三年之后就废掉了,何谈发挥经济效益?
规模效益
舍得本钱谋主业
浙江业主进驻鄢家镇以后,带来了新观念、新技术、新市场,对当地耙耙柑的生产管理理念形成了不小的冲击波。
陈裕相说:“当地一家一户种的耙耙柑,每根枝条上保留了20多个梢芽 (这造成了营养不良),而我们只保留两三个梢芽让其结果;同时,散户的果园,果树粗细不均匀,不能挂果的也还留着。散户还在投产前期套种了高秆的粮经作物,造成枝条只能直着往天上长,不能形成较大的树冠。”
“当时接手散户的100亩耙耙柑,我们就疏掉了100万个、8000斤幺拇指大小的小青果。”陈裕相的堂弟陈飞敏说,“若是散户,一般都不会疏果,种下去就靠天吃饭。”
本地大户、鄢家镇灯盏村五组李青凤深有感触地说,散户搞出来的果子“花皮子”多,只要看到果子没有烂,都会等它结。大户精心管理,疏果起码达2/3。
张超认为,浙江业主的技术更成熟一些,果树的日常管理,他们都是专家;他们对果子的品质要求更高,要求大小标准在每个四两以内,不像以前的散户种出来大小不一,甚至误以为大果就是丰收,其实,春见越大贮存时间就越短,超过半斤的,在贮存中容易缺水、易木质化。
如今,鄢家镇和平村大户王伟信心满满:“我去年11月新栽了300亩,我要像浙江老板那样全心全意管好果树,不套种粮经作物。现在,水果行情偏高,可以预测等我们的产品出来,销价也不会很低。”
“以前,果农经营管理松散,仅仅是把耙耙柑当成一个副业,没有当作主要收入来源,因此体现效益不明显。”鄢家镇产业引导中心主任申健说,“浙江业主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和平台,为我们带来了产业集约化经营的理念,这既有利于老百姓观念的更新,也带动我们劳务、运输、餐饮、旅游、农资等若干附加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自浙江业主到鄢家流转耙耙柑果园以来,全镇散户由2000多户锐减至300多户,同时带动本地大户迅速崛起,由之前的10户左右增至30多户,从去年底至今年初,新增规模果园4000亩。浙江业主种出来的耙耙柑在沿海市场卖到8—12元/斤的价格,无疑对当地大户散户都是一剂“强心针”。
专家点评
省农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刘建军认为,罗江耙耙柑散户和温州耙耙柑大户、本地耙耙柑大户相比,在资金、技术、观念上都存在一定差距,散户本身视耙耙柑为副业,以小投入、靠天养的态度对待耙耙柑。与其自身经营,不如将其流转给更专业的人。温州大户积极种植的态度和干劲,以及对市场的良好反馈,会让散户更加重视耙耙柑,使得当地大户、散户一条心,更有利于当地耙耙柑产业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吸引更多资本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