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春种秋收,又一年。2021年的时光间隙中,总有一些人,值得被记住。他们质朴、坚定且执着,李相德正是其中的一员。
今年刚刚50岁出头的他,个头不高、其貌不扬,双手却常年沾满泥土。作为眉山市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全国种粮售粮大户,今年年初,他受邀参加总理主持的座谈会,引发社会关注。也是在今年,李相德这个名字,屡屡出现在《四川农村日报》上。
李相德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
我们将目光投向他,因为其是行业标杆,是时代“弄潮儿”;更因为其回乡种田30余年,面对时代更迭、乡村剧变,始终不改初心,用亲身实践端牢“中国饭碗”。
他搞规模化经营,向土地要效益,在眉山市东坡区、青神县、洪雅县、仁寿县等地,发展水稻种植5万余亩;他搞“抱团”发展,实现了从耕、种、收到烘干的全程机械化,让种粮不再“靠天吃饭”;他的合作社辐射带动了眉山当地数万人种粮,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助力老乡增收。
李相德所代表的种粮大户,是新时代的农业生产“主力军”。在过去一年里,我们始终关注着、报道着这个群体。
邛崃的周家林,是田头的“老把式”,全国种粮大户。他自己种粮还跨区作业,年薪轻松过百万元;泸县的薛世兰,矢志种出优质米,是斩获“全国十佳农民”的巾帼英雄;夹江的王涛,带领着一群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小伙子,在田野间干事创业,用他的话讲:“心中有信仰,脚下有 力 量 。 不 负 时 代 ,不 负 韶华。”……是他们让田野孕育出新的希望,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诠释。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元年。新征程、新气象。我们聚焦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产业,所以追逐着种粮大户们的身影,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我们在这一年还有很多“大动作”。
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培育壮大“10+3”产业体系,是当前四川农业发展的鸿篇巨制。
年初,我们隆重推出了“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10+3产业发展年度故事”大型年度融媒策划报道。针对四川的10个优势特色产业和3个先导性产业,精选点位、深度聚焦;10组记者,历经近一个月的时间,遍访蜀乡大地;“一业一城”一业一景”“一业一人”“一业一谈”……十多个连版,小切口、大视野、全景式地讲述了全省农业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参加采访活动的记者们在田间地头合影。
九月,我们开展了“走进10+3乡村振兴看四川”中省主流媒体采风活动,组织了十余家中省主流媒体进基地、逛园区,听干部谈发展,与农民聊家常。通过此行,一个个有深度、有温度、见笔力的报道见诸网络、电视、报端……生动展现了四川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美画卷。
纵观全年,从雪域高原到成都平原,从大巴山到长江畔;从丹棱、蒲江的晚熟柑橘到黑猪、黄羊、跑山鸡、大闸蟹;夹江的绿茶乘着首趟国际专列香飘一带一路,大邑的“无人农场”让农业“耕种管收”全程智慧化……农业,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基础的产业,正在巴蜀大地上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我们,有幸成为这其中的记录者、参与者与推动者;在未来,还将进一步用笔触、镜头动情记录治蜀兴川的“三农”实践,助力四川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